向世界展开的宣城神奇之页

宣城日报 2019-03-22 10:36 大字

作为一名报人或是一名喜爱散文的读者,曾经读过一篇题目为《宣纸记》的纪实散文。那是去年11月中旬在河南参加一次笔会时,一位东北文友看见当天《人民日报》上的这篇文章后,推荐给我这个“宣纸故里”人看的。当时,我不知道作者斯雄是谁,单凭文章的题目,我就感到很亲切、很亲热,尤其是在异地他乡,一种从没有过的自豪感顿时从我的心底升腾,并感染了我身边的人。至今我还记忆犹新——201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12版、头条加框,大篇幅……回到宾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脑海里立刻翻开了一页神奇的画卷,它分明是在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我们宣城文化的人间奇迹和独特魅力。

“有人告诉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升国旗、奏国歌之后,紧接着的图景,其实就是中国宣纸的制作技艺——纸棚舂打、捞纸、揭纸、晒纸,以及一幅中国画大写意创作过程,向全世界直观展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特色和韵味,相当震撼。”这是《宣纸记》开头的一个自然段,语言朴素,似乎也是平淡,但寥寥几句,却把我们带入到十多年前那个对每一位中国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开幕式上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响彻鸟巢后,随后的图景气势恢宏、出神入化——中国宣纸的制作技艺与一幅中国画大写意创作过程,让世界感叹。如此的开篇,让人浮想联翩。

作者在交待为何去宣城的原因后,文章在叙述中有时如鸟瞰,有时如行船,有时如驾车,在美丽的皖南穿梭,然后在秀丽的泾县驻足:“……一路山清水秀,蓝天白云之下的山峦和天空,总显得特别高远。”道出了我们宣城泾县的青山绿水天空蓝。尤其值得赞扬的是,作者为我们宣纸厂家或品牌向世界做了一次免费的宣传:“道路两边广告牌打出的,尽是‘红星宣纸’‘曹氏宣纸’‘汪同和宣纸’‘徽记宣纸’‘玉泉宣纸’……目不暇接,仿佛淹没在宣纸海洋里。”同时,借“泾县人”的介绍,写出了当今泾县宣纸可喜现状和发展规模。

如果说上述的文字记述的是宣城宣纸的表象的话,那么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则是对宣纸的内质进行细致的述说。作者以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为读者呈现出“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历程,还有文章中“蔡伦造纸之法,为锉、煮、捣、抄,奠定手工造纸基本法则。从‘蔡伦纸’,到有宣纸之名,再到现代所称真正意义上的宣纸,同样经历漫长探索。”仿佛让我们进入了时光隧道,清晰地看见了宣纸演变的岁月之路。

据作者文中记述,“晚唐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有这样的描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表明“宣纸”一词的出现年代,也让读者明白,至少自晚唐开始,宣纸已经主要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专用纸了。

“宋代以后,宣纸因在各种纸张中耐久性和抗虫性最好,特别是其润墨性和不变形,能够“墨分五色”,即一笔落纸,焦、浓、淡、湿、枯跃然而显,能充分展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无穷妙味,更引起宫廷内外文人墨客竭力追捧,成为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文章以宋代诗人王令的《再寄满子权》诗为证:“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读到这些句段,我们每一个爱纸的人,每一个书画人,尤其是对宣纸早有体会的人,特别是宣纸故里的宣城人,能不顿生一份特别的崇敬吗?

拂去时光的尘埃,走出岁月的隧道,掠过那些历史的浮云,我们仿佛跟着作者来到了泾县小岭——这个与宣纸有着太多故事的地方。历史曾有记载:小岭“九岭十三坑”,坑坑建棚造纸。“宣纸制作技艺一直传承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然以泾县小岭曹氏居多。”小小的小岭啊,用坚持歌唱出伟大的延续!

接着,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和亲眼所见,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宣纸制造的古朴与神奇——

“那天去汪六吉宣纸有限公司,正好赶上捞三丈三宣纸。只见十几个师傅光着膀子,围在纸浆池四周,同时举帘,有规律地不停地从池中捞纸。现场负责人介绍说,这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巧活儿,十几个人如果配合不好,帘上的纸浆就不均匀。即使配合得好,捞出的纸成品率仍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不难看出,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造纸工作深深的感受。

“走进胡文军所在公司位于郑村的燎草基地,又是另外一幅景象:两位师傅正戴着口罩扯青草和鞭草,其实就是处理掉稻草纤维之外的杂质,四周满是粉尘。之后放进蒸锅进行碱蒸,然后人工担挑上山,一把一把平摊到山坡上辟出的石滩暴晒——石滩上,铺满燎草,黄一片、白一片,一眼望去,像一块涂满色彩的画纸;向上就是天际线,蔚蓝天空下,点缀着三两个挑草人的剪影……”这是简单的文字吗?不,这是作者“别有用心”写出的一幅幅画面的自述。难怪,这里已经成为全球摄影爱好者常年追逐的取景地。

作者笔下关于“晒纸”的描述,如同一段生动的视频:“那天去中国宣纸文化园的宣纸技艺体验园,正好看到‘大国工匠’毛胜利在火墙前用古法晒纸,动作麻利:把捞出的宣纸一张一张揭下,贴到火墙上,用软毛刷刷平整;整面火墙可贴十三张,待最后一张刷好,前面第一张正好晒干,周而复始。”这不仅道出了晒纸的艰辛与过程,分明告诉了世人:宣纸“手艺”人背后经年累月的积累与坚守,以及他们敬业、专注、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文章借用“曹氏宣纸”二十七代传承人曹建勤之口,告诉我们一个斩钉截铁的事实:“中国宣纸制作技艺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入选理由中,就明确讲到‘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作者还通过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军之口,告诉我们一个不容置疑的话题:“国家颁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泾县被批准为宣纸原产地域,宣纸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除了泾县,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的纸,都不能称之为宣纸。”“我们有自己传承下来的特殊工艺配方,口传心授,秘不示人;还有我们当地的水质和微生物环境……”

有些玄妙吗?是的,让人纳闷、疑惑,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我们又不得不信服。文章进一步引人入胜,让读者明白:这便是宣纸的过人之处,独门绝技成就了它独有的特质,从而成为世界的独一无二!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文章在最后通过“一石双鸟”的方式,为宣纸砸出了掷地有声的颁奖词:“水墨晕章、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也是一个艺术奇葩,能够独步世界艺术之林,为世人所推崇,中国特有、盖世无双的宣纸作为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感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军的邀请,感谢人民日报社的高级编辑斯雄的妙笔,感谢充满奥妙玄机的中国神奇的宣纸,让世界读到了宣城品牌文化,让人们从宣纸的精灵中,看到了它制作技艺的精气神——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难以穷尽……

新闻推荐

泾县聚焦“五绿”稳步推进林长制

本报讯林长制改革推进以来,泾县342名林长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守林有责,守林尽责,推动了生态泾县...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