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缝纫机

大江晚报 2018-12-31 03:06 大字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经济拮据。在服装厂工作的母亲,买一台缝纫机都是奢侈的事。当时一台缝纫机价格120元,父母两人月工资加起来也就70元,每月还需寄给泾县老家15元钱供养祖母。全家人生活捉襟见肘,买台缝纫机困难重重。关键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那年头小至日用百货,大到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都凭票供应,一票难求啊。

父亲多番努力终于弄到缝纫机票,母亲采用邀请工友“入会”的方式筹集到资金,才最终将缝纫机买回家。从此母亲就更忙了,休息天总能看见母亲在缝纫机旁忙碌的身影。我与哥哥也是穿着母亲做的衣服慢慢长大成人。母亲是个古道热肠的人,街坊四邻拿来旧衣服缝补,也从不推辞,而且分文不取。

八十年代,一款涤纶的面料,市场紧俏。母亲托人买到,帮我做了条时髦的喇叭裤。我穿着上学时,同学们自然羡慕不已,我也得瑟了好几天。母亲退休后,为了补贴家用,她仍然继续辛勤踩着缝纫机帮人加工劳保用品。可以说家里的缝纫机承载着母亲的时光和希望,一刻未停。

时间跨入改革开放,日子一天天好转。商场里各种新潮的服装琳琅满目,再也不需要母亲亲力亲为做衣服了。母亲的缝纫机也渐渐退出了家庭的舞台,虽几经搬迁,仍不舍丢弃,如今还静静放置在家里。可以说它见证了我们一家人生活的变迁,更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天翻地覆的变化。

查日昌

新闻推荐

把握好“时、度、效” 奏响派驻监督强音

泾县讯今年以来,泾县纪委监委派驻县住建委纪检组积极探索有效工作方式,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加大执纪审查力度,切实提升监督实效...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