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青碧兮,我家乡
□ 张辰保
霜降时节,一阵晨雨后,天碧云静。这天,是一个周末,文友们结伴成行,去太平湖岸的龙门山乡采风。
龙门,是我的家乡,是我心中永远也唱不完的歌。车穿行山路,远树苍苍,山不改碧,其中点点簇簇的红叶黄叶,是这个季节最温情的色彩。一路上,我的心情,也放飞着,随着秋山秋水中那飘渺的峰峦,去重温旧梦。
城北,龙门岭脚下的马家,有一个新建的徽式建筑庄园,占地有两公顷多,是全智能化控制的净水厂。每天六万吨来自龙门的湖水,在这里,絮凝,平流,沉淀,过滤,消毒,停留一段时间后,加压输送到城区管网,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饮用水了。
输水的管道,有八十公分粗,二十多里长,千般起伏,万般周转,山旅程,溪相伴,源源不断,从龙门湖里,到龙门山边。途中那贴着龙门隧道里壁,穿行来的,是我的心源,是我的家梦。
取水点,在湖岸,在龙门湾,诗仙李白来过几次,还咏过,就是那“龙门蹙波虎转眼”的地方。一个湖岸悬崖峭壁处,是古龙门的村口,是传说中“鲤鱼跳龙门”的水口上。这里,旧为古龙门十景之首“禹门屏翰”所在,龙头活水,真切实在。湖山在此连绵,水天在此一色。那湖水澄碧幽深,看似清澈如镜,却有暗流涌动。这一方碧湖秀水,若母亲的乳汁,养育着我们,现在是真正的母亲湖了。
湖底,是古龙门老街。一只浮坞泵船,泊在湖岸,水涨水落时,船可随岸漂移。一根可伸缩的长管连到岸边,似婴儿的脐带,把清澈的湖水,输送到沿322省道铺设的输水管中。龙门岭北途中,还有个加压泵站,湖水再经二次加压后,过龙门岭隧道,就到了净水厂中。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根。自古,人类都是依水而居,依水而存,依水而发展的。太平湖的水,有五条发自黄山山脉,有两条来自九华山脉,它聚汇了黄山的仙气,更富有九华的灵气。
太平湖近年来的水质,评价均为优级,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和Ⅱ类,优于国家和省水环境考核标准。而龙门地处深山,素有“七十二坑”之称,原生自然植被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安徽省生态乡“,水质是太平湖中最优的。龙门湾取水处,是黄山市七个国控断面(测点)之一,此处水质的监测,是根据国家采测分离数据进行水质评价的。2018年8月水源水质报告显示,此处湖区水质达到了Ⅰ类标准。居赏黄山美景,坐饮龙门碧水,我们这些小城里的人,是有福气的。
龙门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作为气候变化的分界线,有魔性,更有魅力。有人说,在北纬30度上生长的姑娘,是世界上最美的姑娘,这话,放在龙门,确实不假,在太平的方言俚语中,就有“新明的茶叶,焦村的伞,龙门的姑娘不用拣(读‘擀’)”,“不用拣”就是不用挑选之意。这也是一方水养一方人的道理。龙门物产丰富,地质地貌奇特。龙门岭以南,是很大的一块田园盆地。北面,翻过轮渡村的燕子岭,就是桃花潭镇的田畈。从地质构造上讲,内褶皱构造颇为强烈。龙门不仅处在沿江断褶带上,还身处黄山九华山褶带上,跨越在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中。地质是黄山太平岩体与九华山岩体交汇处,龙门因此而山水秀美,风光旖旎。
我家老屋,在一个叫“山棚”的小村庄,属于轮渡村,原名龙门渡。据明万历八年《太平县志》载,旧名何家渡。因龙门周姓世造济人而易名龙门渡。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泾县陈村万村至龙门渡土石公路的开通,成为交通运输渡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陈村水库蓄水,移民搬迁后靠,此处为水上木竹运输轮渡的转运点,因而得名“轮渡”。
轮渡村前,是跨湖大桥。整个村子,都是库区移民上靠。桥身这一段水面,原先有一艘专门用于交通的摆渡小木船,是我少年求学的路线。那时,村里办了中学,每周回家,备上菜,担上米,穿行在这段湖面上。站在岸边,高喊一声,这船就会渡着我们。现在的轮渡村,面貌一新,正在打造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的样板。
现今,通往桃花潭的322省道通了,赋予了龙门山乡旺盛的活力。往后,省道603环太平湖俞家隧道通了,龙门,会像一位山里待嫁的闺女,门前会更加热闹了。
新闻推荐
叠翠的群山,倒映在碧绿的湖面上,让你分不清哪里是湖,哪里有山。皖南一颗璀璨的明珠——太平湖,便隽藏在这桃花潭的上游,因工业...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