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肯吃苦,才能静下心来传承好技艺”

安徽日报 2018-10-03 09:06 大字

本报记者 朱胜利

9月18日,“秋老虎”意外回袭泾县。天气炎热,中国宣纸博物馆后的生产车间里,温度又高出外面不少。在捞纸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东红汗湿了衣裳,但仍一丝不苟、精准地重复着一个个标准捞纸动作。

“虽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技术研究任务较重,但依然坚持每天捞纸8个小时。 ”周东红说,捞纸捞了30多年,根本停不下来,在捞纸过程中带徒弟,现场解释动作要领,手把手教,效果事半功倍。

“千年寿纸”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包括捞纸在内的100多道工序,千年来主要依靠师徒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周东红立志“学造纸技艺,传承古法制纸”。他不顾家人反对,进入造纸厂拜师学艺,每天站在纸槽边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年捞纸超过30万张。捞纸晒干后的“干纸”每张大约30克,每100张误差一般不超过50克,一般捞纸工合格率在70%,周东红却保持在99%以上。

有一种叫“扎花”的宣纸,湿纸的重量只有其他品种的一半,干纸算得上最薄宣纸,对技艺要求非常高。 “有一次做‘扎花\’的时候,老周连续一周高烧不退,却不肯放一放。 ”妻子张晓霞记得,周东红一只手上插着输液针,另一只手还在捧着资料书研究制作“扎花”的技艺。

“传统技艺要不停创新,才能焕发新生命。 ”周东红在继承古法基础上不断探索,取得多项技术革新成果。他还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成功发行宣纸材质邮票作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周东红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大国工匠”等荣誉。 “改革开放以来,宣纸市场越来越广阔,为宣纸生产技艺传承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人们看待‘造纸匠\’的眼光也不同了。 ”周东红告诉记者,他常常教导徒弟,只有肯吃苦、肯奋斗,才能静下心来传承好技艺,人生才会有出彩的机会。

新闻推荐

龙潭村产业扶贫显成效

泾县讯近年来,泾县桃花潭镇龙潭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工程,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该村与安徽旅游发...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