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油布伞: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宣城日报 2018-09-08 10:40 大字

黄油布伞上的桐油要进行“光合作用”才能完工。多彩工艺油布伞彩画吸睛。老伞匠检查伞布。传统黄油布伞在室内由老伞匠手工制作完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布伞传承人郑国民。老伞匠正在试伞。

在泾县昌桥乡孤峰村,有一家油布伞厂,该厂生产的油布伞不仅在沪苏浙热销,产品还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远销欧洲、北美洲及东南亚一带,在日本和韩国甚至出现过一把油布伞百人竞购的场面。

初秋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泾县国民油布伞厂,安徽省非特质文化遗产油布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国民向记者介绍起油布伞在泾县的历史。

泾县制伞历史悠久,据《泾县志》记载,明清时泾县伞业十分鼎盛,尤以榔桥、孤峰、茂林等制伞最为有名,家喻户晓,是皖南伞业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当地有句民谚:章渡的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拣。道出了孤峰伞的品质。

郑国民说,自己的祖辈就是做伞人,他16岁时就进入伞厂,当时他的父亲身兼厂长与师傅的角色,手把手地传授他制伞技艺。父亲退休后,郑国民接手伞厂,子承父业。

跟随郑国民的脚步走进厂区,宽大的晒伞场上随处可见散落的油布伞,阳光照射在伞面上,黄澄澄的色调很是醒目。记者拿起一把油布伞,木质的手柄,浓浓的桐油味,立刻给人一种天然的感觉。见记者喜爱油布伞,郑国民笑着说:“我的产品之中即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元素,传统元素是指我制作工艺技术的传统,现代元素是指伞的品种及伞面材质更新迭代,一把油布伞也要与时俱进,跟进时代才能存活。”

郑国民所说的传统元素,简单来说就是油布伞的传统制作技艺。油布伞主要选用当地朝阳山中五年以上的老毛竹做伞骨,精选上等硬材做伞芦,纯棉布或丝绸经天然的桐油及辅料熬制后涂于伞面。这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油布伞防水性好、牢固、抗风、经久耐用且绝缘防雷。全国制伞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何玲君就将泾县油布伞称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谈及油布伞的现代元素时,郑国民特意从仓库里拿出了几把油布伞中的“新贵”——工艺油布伞,其布面图案精美、伞面材料精致、伞骨更为精细,相比传统油布伞更显时尚。“这种工艺油布伞,在东南亚一带非常受欢迎,在日本我这把工艺油布伞的价格已经突破2600元,很多人都抢着买,经常缺货。”郑国民笑着说,由于工艺油布伞一年的产量有限,所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国民油布伞”目前销量最大的区域依旧在国内,厂内生产的80%的油布伞都销往沪苏浙一带,宾馆、旅游景点、国内各个影视拍摄剧组等用伞量也比较大,郑国民几乎包揽了全国影视剧组的伞量需求。“黄晓明和杨颖结婚拍照时都用了我家生产的特色工艺油布伞,照片的效果非常好。”郑国民指着一把大红色的油布伞说,最大的油布伞半径3米,而最小的只有10厘米左右。

为何不扩大经营提升产量?面对记者提问,郑国民感叹说:“由于传统手工制伞成本高、周期长、技艺复杂、量小利薄,在现代机器产业化生产的‘洋伞\’冲击下举步为艰。最关键的是,随着老艺人逐渐减少,后继乏人呀……”郑国民说,目前厂里的油伞制作匠人只有十多个人,这些伞匠平均年龄都已超过50岁,传统手工制伞技艺濒临失传,制伞传承人的培养迫在眉睫。

新闻推荐

宣城400个名优特色农产品参展

本报讯宣城市在本届农交会上,将重点展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成果,展现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形象,宣传生态特色农业新产品,将新开...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