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红:传承宣纸绝活的“大国工匠”

新安晚报 2018-08-08 11:20 大字

本报讯不到20岁开始做捞纸工,用勤学和苦练熟练掌握抬帘和掌帘的技巧,不论严寒还是酷暑,一双手每天都在低温的纸浆中浸泡。冬天冻疮长到了手腕上,夏天一双手泡开了口子。三十多年来,他已经捞了一千多万张宣纸,教会了几十名徒弟。他是全国劳模、大国工匠、中国好人——周东红,用自己的坚持和勤奋实现不平凡的人生。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周东红一边捞纸,一边向记者介绍捞纸的技巧。周东红是中国宣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捞纸工人。1986年2月,学了半年抬帘手艺的周东红进入当时的泾县宣纸厂(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做捞纸工。一开始每天起早贪黑地干,但因为技术不熟练,捞出来的纸总是存在问题。周东红没有放弃,而是咬紧牙关继续学习。

第二年,厂里开始给每位学徒工都配备专业师父。周东红找了那时厂里捞纸最好的师父沈结明。当时,周东红已经基本掌握抬帘的技巧,开始学习掌帘。每捞一张纸,纸槽中的纸浆浓度变低,但捞的纸的份量却不能变。这就要靠掌帘带动抬帘,更换捞纸姿势,也就是说,每捞一张宣纸的姿势都有细微的变化。掌握这种细微的变化,就是掌帘的难学之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了师父的细心教导和关键点拨,通过两年时间的刻苦努力和不断钻研,周东红成功学会了掌帘技术。

学会之后,还要精益求精。这样的进步只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捞纸中才能实现。宣纸厂的工人们常用“水深火热”来形容捞纸和晒纸两个生产环节。捞纸槽中的水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都维持在比较低的温度。在寒冷的冬季里,捞纸工人的手上的冻疮常常会长到手腕上。而在夏季,由于手一直浸泡在水中,也总是出现脱皮溃烂。但是,在这样的辛苦工作中,周东红的捞纸技术日益增高,能够稳定控制不同品种纸张的份量,正品率达99.9%。后来被抽去捞制古艺宣、乾隆贡宣以及大国工匠等高档宣纸。

三十多年来,周东红不仅自己的技艺越来越精湛,还带出了30多名徒弟。将“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2015年,周东红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央视首批8名之一“大国工匠”荣誉称号;2017年2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3月,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荣获第10000名“中国好人”殊荣。

“这三十多年捞了一千多万张宣纸。”说起自己的成功秘诀,周东红笑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不断钻研、精益求精,才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曹庆

新闻推荐

仙源老街: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记者吴玉莲舒俊程向阳文/摄仙源镇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自唐天宝四年设立太平县,到公元1963年搬迁,仙源一直是...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