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胜一筹”的《赠汪伦》

安庆晚报 2018-07-17 10:30 大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701—762)之作。全诗以临别赠言的方式,在诗意中天然地流淌着人世的真挚友情,质朴清新,入理贴心。

《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汪伦是李白在泾县(今安徽泾县)游历时遇到的一位普通村民。笔者不敢苟同——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汪伦若只是一介村夫,李白何至以诗酬之?有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在研读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后,确认:汪伦,字文焕,一字凤林,歙州黟县(今安徽黄山)人,唐时知名士、诗人。“开元天宝年间,曾为泾县令。”——此在理上。

《赠汪伦》一诗的由来,公认率较高也卓有情感的说法是:唐朝天宝八载至肃宗至德元年(749—756),李白四次“来往于当涂、宣城、秋浦、南陵、铜陵等地”。一日,已卸任并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桃花潭畔定居的汪伦,得知李白旅居在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曰:‘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段,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这是袁枚《随园诗话》的记载,同时也表明其诗创作的一种境况。从诗中“忽闻”的“人未到而声先闻”的情境和“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踏歌》形式来推测,“设宴饯行”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赶来送行”,于是旧日的盛情加此时的感动,诗人有了诗情的溢流。

《赠汪伦》之所以传唱千年,其妙之处,突出有二:其一,叙事平淡、抒情直白。诗的前两句在写“将欲行”的离者和“踏歌声”的送者,除“踏歌”送行有点“文艺范”之外,很普通的一页离别之景。到了第三句,接上了“乘舟”之水的桃花潭,并用了“深千尺”,乍一看是在夸张潭的深度和容量,其实只是伏笔。诗人娴熟地运用了比物手法,将“深千尺”的“潭水”与“汪伦送我”的“情”作了对比,用了最无奇也最准确的“不及”二字,有力地道出了朋友之情的厚重与纯粹。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其二,以非虚构之力撑阔了虚构之量。诗人一反古人写诗直呼姓名之讳,大胆而完美地将“李白”“汪伦”嵌入平仄,仿佛不是在吟诗,而是事件的记录,让生活的真实无缝对接了文学的真实,既呈现了他豪放不羁之诗风,又流露亲切真诚之情感,更破了传统诗学“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宋·严羽《沧浪诗话》)之忌,反而其“语直”“脉露”,“意”不浅、“味”更浓,“直”中含情,“短”中见真。为文学开了一例。

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赠汪伦》,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赠别,本就是人的情感寄托方式和生活经验表达,但《赠汪伦》自然不会就赠言赠,诗家蕴藏的意味另有他处。不妨来看看李白另一首以水比情的赠别诗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将金陵子弟之情比着滔滔不绝的长江“东流水”,而“汪伦”之情比的是“深千尺”的“桃花潭水”,同是水,一个比的是情“长”,长过了“东流水”;一个比的是情“深”,深过了“千尺”。都比到了极致、比出了词穷。

因此,《赠汪伦》传递的人性之光,即:人的天性好比,有人与人之比,也有人与物之比,可比大,可比高,可比远,可比深,更重要的是要比得棋高一着、更胜一筹,方有所悟、方有所得。

新闻推荐

一句话新闻

■(记者陈震)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近日,义安区政府对外发布该区第一批374个“最多跑一次”事项目录清单,在全部服务事项...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