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龙门街——舒溪河畔丰厚独特的文化历史

黄山晨刊 2018-06-13 11:07 大字

□张辰保

在黄山区,有一个乡的地名,千年来一直沿用,它就是龙门。唐初,实行乡里制时,称为“龙门里”,这在《泾县志》中就有记载。唐天宝年间“割泾补太”,龙门就划归太平县了。解放前,龙门是太平境内传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进龙门喜洋洋,出龙门泪汪汪”是那时的真实写照。

龙门,不仅以商埠集市和码头驿站闻名,它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也远近扬名。

古龙门,位于青弋江上游舒溪河畔。村庄在两山相夹的山坳中,呈宝塔形,南窄北宽,东西两面,高山耸立。龙门河穿村而过,整个古村落分河西、安吉、龙街三大块,呈三足鼎立之势。

龙街是龙门的主要商贸区,街呈“回”字形布局。一条光亮可鉴的青石板路,由南向北延伸,有半里之长,宛若一条长龙。石板路两边,客栈店铺,沿路临河,依次排列而筑。河东河西,巷坊睦邻,推窗可谈。

村上,有铁索吊桥,村下,有古石桥,两桥将东西两岸贯通。村中,楼塔耸立,“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村北临水,河中舟船,往来穿梭,江河艄公的咏唱声,街市商家的吆喝声,在村庄的上空时时回荡。因处在黄金水道,明清时期,商业繁荣,被时人称为“五里秦淮”或“小南京”。

皖南的村落,大多聚族而居。一个村落的氏族历史,往往关乎一个地方的历史,它与国史和方志,同为史学考证的三大支柱。

龙门街,是周氏聚族而居之地。周姓很多,他姓很少。据《龙门乡志》介绍,龙门周姓,发源于河南省汝南县,周文王时开始周姓,大都定居于周(今陕西岐山)。西周被灭后,周氏后代也随着周平王东迁到了河南汝南县繁衍。到了汉朝,成为郡姓门阀之一,为汝南望族。后裔一支南下到安徽庐江后又转到江西,宋末迁居太平县仙源,明末分支转迁到龙门。传为兄弟三人到龙门烧炭,见此地不错,携家举迁龙门,遂人丁兴旺。

太平县的周氏总祠在仙源,明代嘉靖年间,周氏家族出了位进士叫周怡,官至太常寺少卿,朝廷还敕建周公祠祀之,著有《讷溪文集》27卷,书目入《四库全书》,为黄山区历史上的名人。

龙门街的周氏宗祠,建于明代,位于村北,坐北朝南,面积2800平方米,宗祠门前水栅正上方,悬挂“周氏宗祠”。门墙是水磨砖的,大门黑漆,祠有汉白玉石柱四根,内有大天井,前后有三进,后有小天井,两边厢房,门窗斜方格形。上有阁楼,檐下梁撑雕花,后进放牌位,祠堂中心匾额为“敦本堂”。

周氏宗祠是龙门周姓的总祠,是龙门体量最大的建筑,是村庄的核心。大门前是广场,可纳千人。清代至民国,是龙门周家最兴旺的时期,祭祖日,有二百多户参加祭祖活动。以祠堂为中心,祠东有“贞武堂”,东北有“养井堂”,东南有“五房堂”和“中和堂”,北有“二甲庙”。

周氏宗祠内有两块大匾,是周氏追根求源的指示牌,是歌功颂德和尊崇先祖的标志,也是重教尚礼和讲究郡望的符号,对后代具有强烈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一块是“礼学名臣”。指的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从中可以看出,龙门周姓是周敦颐的后裔。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号濂溪,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出自他的《爱莲说》,近千年来,成为国人的励志名句。因其学术思想“上承孔孟,下启朱程”,后人尊其为“孔孟后一人”和“理学鼻祖”,也是周氏族人引以为荣的榜样。

宋神宗四年(公元1071),周敦颐以后裔自称,在他所作的《汝南周氏宗谱》序中也明确写道:“周为有邰苗裔。氏以国者,周自平王少子烈得姓,始此矣。蠃氏迁鼎,既著版图,溢宇内汝南称最,繇汝徙楚南道州。”有零碎的周氏族谱史料显示,一世濂溪公周敦颐的十三世孙希鲁公,官至刺史,为避辽金之乱,迁安徽太平龙门定居繁衍。作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冬十月的《周氏分迁记》和作于大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甲子春三月的《周氏宗谱序》中记载:“北宋末年,金辽肆祸,宋高南渡,宜兴乃兵戈往来之所,为避祸乱,有宜兴同宗周孔敬,定居龙门渡。”这些记录从侧面反映,龙门周氏可能在北宋末年辽金之乱时,就有族人来此定居了。龙门周姓的脉派辈分为:“国祖承公旦,天恩代有隆。惟期敦道义,益以衍嗣宗。”太平周氏起名基本都按辈分,从小学到高中,我同学中周姓的,就出现有“代有隆惟”四个辈分。现“道”字辈已出,龙门周姓排辈分,可能始于建祠,三百多年历十几世,也是基本上准确的。

另一块匾为“汝南世家”,表明了龙门周氏是汝南周氏的后裔。汝南周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大世家之一。周氏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属于以王朝名称为氏。汝南周姓,自汉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此现象几乎能称为奇迹。“汝南世家”自然是周氏家族最响亮的名片和身份证了。听龙门老人说,周氏族人逢年过节挂的灯笼上,都写有“汝南世家”四个字。

宗祠外还建有红庙,称娘娘庙,又称观音堂。

龙门的地名,给周氏家族带来更大的启迪,他们结合山川风物和人文风俗,通过风水建筑的营造,彰显了独特的村落文化风貌。

发源于黄河边的周氏家族,不可能不知道“禹凿龙门”的典故。而身居皖南龙门,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祖先居住地“大禹凿山导河,鲤鱼竟跃龙门”的美丽传说。

黄河龙门,也称禹门,是小鲤鱼跃龙门神话传说的发祥地。典故出自汉代《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鱼化龙这一典故很励志,它与自隋唐以来,开科举这一人才选拔制度相吻合。“鲤鱼跳龙门”也是激励那些庶族平民出身的读书人要发奋努力。

龙门旧有十景,其中就有“禹门屏翰”这一景点。   

(上)

新闻推荐

古法宣纸产业园 暨泾县宣纸综合市场项目开工

本报讯6月2日,古法宣纸产业园暨泾县宣纸综合市场项目在泾县丁家桥镇开工。这是该县第一批开工的“三乡工程”重点项目,由丁...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