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大爱一路歌
每年的正月初六和8月13日,是发放资助金的日子。图为2006年8月13日,王直老人(左)在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存折。本报记者翟战摄今年4月30日,常熟爱心人士王金元在“纪念王直助教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特约记者 尹建生 摄2012年春节,王直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助教中心过大年。本报记者翟战摄
罗曼·罗兰说过:“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
今年85岁的王直老人,就是一位灵魂最美的善良人士。
他20年如一日,竭力资助寒门学子、倾心关爱留守儿童。他那感天动地的善举,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
20年来,王直老人在他开拓的两条“爱心路”上助学行善,践行他那“帮一个孩子,就是救一个家庭”的爱心理念。
第一条路是,四处求助,让一双双援手从全国各地伸向泾县,资助濒临辍学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
另一条是,创办“王直助教中心”,庇护众多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有“家”有爱有温暖。
王直老人退休前,是泾县孤峰文化站站长。他的前半生,也很是曲折。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是泾县第一批人民法官中的一员,曾被评为“全省普法先进个人”、“全国地震宣讲先进个人”。后因需要,被调到县委工作。
1958年,他被错划为泾县最后一批“右派”劳改和下放,20年后才平反,被派到省委“新四军史料征集组”工作。这期间,他结交了不少新四军老战士。
再后来,他被调任孤峰文化站站长直至退休。在他任内,文化站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全国以文补文先进单位”。
退休后,他放弃安逸,怀着爱心,踏上了艰辛的扶贫助学之路。
为寒门学子撑起一片晴空
1998年春天的一天,王直老人陪同友人到孤峰盘坑村摄影采风,在村里只听到读书声,却看不到学校。一问,原来盘坑小学教室已倒塌十几年了。老师带着20多个学生,在废弃的土纸作坊里“游击办学”,“教室”十分昏暗。王老非常难过,决心募捐修建新校舍。
1998年4月28日,他向全国他认识的新四军老战士、文化界朋友发出了300封重建盘坑小学的求援信。很快,他就收到新四军老战士左英等一大批各界好心人的来信和共计6万元捐款。4间校舍建起来了。
他又历经3年艰辛,募捐15万元,为孤峰的薄弱学校田坊小学重建了16间教室。
之后,他还开始四处化缘,募捐和联系“一对一”结对资助泾县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为他们的梦想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截至今年2月,他共募集善款98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100多人次。他每次都把结对情况造表登记,姓名、地址、金额十分清楚。
第一本登记表,造册于1998年9月。记录的第1号受资助学生,叫冯文君,孤峰小学学生。小文君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和病弱的奶奶一起艰难生活。王直老人知道后,十分同情,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她上学。
这之后,他又通过好友常熟莫城文化站站长王金元,联系并得到莫城中学的帮助,从泾县挑选出吴小丽、朗俊、夏翔、方颖萍4名贫困学生,到该校接受6年免费教育。其中3人考上了大学,继续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
后来,他多次带着摄像机,在泾县各地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将他们的状况记录在册、拍摄成光盘。然后带着资料册和光盘,奔走于江苏上海等地,寻求仁人善士给予“一对一”结对资助。
他在各地为贫困学生求助时,住地下室,啃方便面,历尽辛苦,感动了心系老区的新四军老战士和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善良的企业家和各界人士——
北京新四军老战士章央芬,从2001年7月起,先后资助37名泾县女贫困学生。章央芬在部队工作的孙子章强,也加入了爱心行动之中,还动员海外亲友资助了2名泾县学生。
北京新四军老战士汪溪,2001年底资助面临辍学的泾县高三特困生李志渡过难关,完成高中学业。汪溪老人得知李志考上大学但交不起学费时,又继续资助他到大学毕业。
上海新四军老战士左英,向曾经战斗过的新四军前线医院旧址老房东及31名特困学生进行了资助。参加爱心资助的新四军老战士还有丁公量、徐月明、王征明等200多人。
江苏吴江企业老总卫勤荣,2005年专门到泾县了解贫困学生情况后,每学期资助2名学生。
上海南汇区新场文化站站长张才福,动员一些老干部和企业家于2007年元旦带着数万元义款,冒雨到泾县,资助6名学生。
常熟企业家马小明于2005年与葛盈露同学结对后,他的妻子沈云珍又与王虹园同学结对,在他们的感染下,他们的儿子、儿媳也分别与王刚和王娅婷同学结对。
常熟的冯鸣和范晶母女俩,一个是普通退休职工,一个是待业人员,生活并不富裕,也资助了2名学生。
原常熟市平方五金公司老总平雪明,先后资助了7名学生,2016年冬天因病去世。去世前还牵挂着助教中心,委托家人汇款数万元,支持王老的爱心事业。
各地资助泾县贫困学生的爱心人士还有朱丽霞、瞿永良、蒋建良、李连学、章力、顾永生、宋招兴、陆永平、杜宝飞、杨建辉、张金元、陈丽君、沈传兴、毛许斌、谢惠国、马维红等400多人。
为留守儿童建个温暖的“家”
王直老人说,当年,他看到孤峰乡及其他乡镇大批农民工子女因父母外出打工,成了“生活无人照应、行为无人管教、学习无人辅导”的“留守儿童”,很是着急。
于是,他在为贫困学生募捐助学的同时,着手创办了现在名叫“王直助教中心”,当时名字叫做“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服务中心”的留守儿童之家,把身边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好好照顾他们。
王直助教中心坐落在原泾县孤峰文化站一个废弃企业旧址上,占地面积上千平方米。中心的留守儿童们先是住在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房舍中,几年后,搬进了分别以“爱心”、“文明”、“感恩”、“道德”命名的4幢新楼里。
这4幢新楼中,“爱心”楼是由泾县县政府捐建,另3幢是由省文明办牵头16个地市和部分省内外企业捐建的。
在王直老人和中心员工、兼职辅导教师悉心照料下,孩子们享受着父母般的关爱。他们白天在孤峰中小学上学,中午晚上便回到中心,快乐而有规律地学习生活着。
王直老人对记者说,孩子们常规文化课传授,由所在学校承担,他们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对孩子优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目的就是一个:不让这里的孩子有一人成为社会上的问题少年。
中心的棋类和球类活动,愉悦强壮了孩子们的心身;经常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了孩子们视野;有老师辅导的晨读和晚自习,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图书室里的优秀书籍、每天坚持观看的新闻联播节目,增长了孩子的知识;早餐有鸡蛋点心,中晚餐荤素合理搭配,每逢孩子们过生日,王爷爷便送上蛋糕,每年春节还要召开联欢会、发红包……
精心呵护、爱心关怀,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11岁的王成深夜里肚子痛,王直老人冒着大雨请医生。
小学生陈志强的脚被蜈蚣咬伤发炎了,王直老人用嘴为他吸毒,并一连十几天每天为他清洗伤口、敷药,直到痊愈。
男孩王学文四年级来到中心时,因为从未离开过父母,整天哭鼻子,到初三毕业的时候,他却舍不得离开这个“家”。
助教中心名声远扬,还吸引了众多外地同学。
2007年11月11日下午,新疆石河子市二十一中学初一学生姚震,由妈妈张玉莲带着,辗转数千公里,来到泾县王直助教中心,成为该中心的一名新成员。
那天张玉莲对记者说,她在媒体上看到王直老人创办助教中心的事迹,联想到自己和在外工作的丈夫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的状况,便产生了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受受锻炼的想法。“来了一看,非常满意。”
对留守儿童中的贫困学子,王直老人也是多方联系为其资助,不让他们因家贫而辍学。
留守儿童曹然的父亲曹洪胜,在参加中心2007年春节联欢会时对记者说:“因生活所迫,我常年在外,连女儿怎么长大的都不知道,回到家里我差点没认出她来。幸亏有王老和‘助教中心\’,否则孩子没有学好,我真的会一辈子不安心!”
到2015年底,已有1000多名留守儿童先后在这里学习生活过。他们大部分来自泾县各乡镇,还有的来自安徽省芜湖、阜阳、黄山、蚌埠等地和北京、福建、云南、新疆、贵州等省市自治区。
王直老人爱心义举,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多年来他荣获了“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多种荣誉称号。以他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春风化雨》获得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
“把王直老人的大爱传承下去!”
今年4月30日上午,泾县王直助教中心“爱心”楼前的广场上气氛热烈,爱意涌动。“不忘初心传承大爱——纪念王直助教中心成立20周年座谈会”在那里召开。
众多资助者、受资助者和当年的留守儿童相聚会场,回首王直老人20载爱心助学艰辛历程,探讨如何将这份大爱传承延续下去。市关工委主任胡传玲等有关部门领导、相关学校老师和周边群众400多人见证了这场“爱的盛会”。
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高占祥,在为座谈会写来的贺信中说道:“你们的关心,改变了一些孩子的命运。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王直老人的常熟朋友、爱心助手王金元,在会上高兴地告诉大家:“截至2018年1月14日,常熟区域有203名爱心善士资助泾县贫困学生285名,资助金额306万元。已有110名受助学生大学毕业,其中有18名研究生和4名博士生。”
常熟爱心人士与泾县学生“一对一”的结对,有不少是王金元牵线的。20年间,他53次到泾县。其中41次带着资助人及子女,走访受助学生的家庭。他自己资助了泾县贫困学生陈虹和孔德凤,之前还为重建孤峰田坊小学募捐出力。
常熟时代广告公司老总王曦在会上动情地说:“我对王老万分钦佩,他犹如一柄高举的火把,照亮了孩子们的前程!我要以王老为榜样,动员更多的人前来扶贫助学!”
从2011年2月开始,王曦自己先后资助4个学生;牵线25人资助28名学生。他16次到泾县,与王金元一起走访学生家庭。他对王金元说,你什么时候去泾县,我都陪你去,你没有车,我来当你的脚。
江苏中和贸易公司老总陈红琴说:“我们资助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了博士、科研工作者、医生和老师。有的还正在用行动传承着王老的爱心。这使我们感到欣慰,并成为我们继续扶贫的信心和动力。”
陈红琴先后资助了8名泾县贫困学生,还为王直助教中心“感恩”楼筹建募捐14万元。
来自上海的衣建峰说:“我认为,不是我们帮了王老,而是王老帮了我们。是他让我们在帮助孩子们的同时,灵魂得到了洗涤,心灵得到了净化。我要说,谢谢你,王老!”
2011年,当时身为上海东大保险公司总经理的衣建峰,受王直精神感召,来到助教中心,做了一学期的义工,任辅导员和驾驶员。他参与辅导的08感恩班,中考成绩名列泾县前茅。
桃花潭镇学校原校长黄重国高兴地告诉大家,他向王老推荐并得到全程资助的10多位学生,大部分已学成就业。其中阮淑娴同学还留学德国,金鹏同学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厅担任秘书工作。
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校长盛国友在会上说:“王直老人是我们社会‘积德行善\’的榜样。我真心希望今天的大会,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德\’的种子、‘善\’的种子、‘爱\’的种子,去共同继承王直老人那无私的大爱!”
2015年下学期,在王直老人的推荐下,盛校长来到泾县,把王直老人救助多年的农村特困单亲家庭汪宏飞、汪才伟兄妹俩接到铜都双语学校,让他们就学直至高中毕业,学习生活费用全免。还把他们的母亲安排在学校食堂烧饭,让兄妹俩不失母爱。现在,兄妹俩一个进入了高一,一个在读初二。
助教中心第一届寄宿生叶远飞说:“榜样在前、重任在肩,我们立志爱心传承,让温暖蔓延。毕业之后,我们这些受过王爷爷帮助的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感恩联谊会\’和‘感恩基金\’,从并不丰厚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反哺\’给王直助教中心,委托王爷爷做公益助学之用。今年,我还像我的资助恩人,常熟远东副食品公司总经理时锦明伯伯那样,爱心助学,开始帮助倪凤同学直至大学毕业。”
寒门学子王刚,经王直老人推荐,受过常熟精工电器公司老总沈军的10年资助。他说:“今年,我也接过王爷爷、沈军叔叔的爱心接力棒,要帮助曹睿浩同学读完大学。我们知道王爷爷他们不求回报,而我们要追随他们的脚步,尽自己所能去将这份爱心延续!”
会上,张慧慧、叶远飞、冯文君等35位原受资助学生代表,还共同捐款数万元,帮助贫困学弟学妹们。
10余年来,记者到泾县、常熟、南昌、石家庄、北京,20多次跟踪采写王直老人为孩子们募捐发款、领孩子们登门感恩、开展夏令营等活动,也一次次地感动于他的崇高精神!
2006年8月13日,记者第一次到孤峰,采访王老为孩子们发放助学款。那天的天气十分炎热。我们采访结束正要离开,王老扛着一捆矿泉水,大步流星地追来,把水放到我们车上,说是给我们降温解渴。
那时的他,是那么的矍铄硬朗。
这次来孤峰参加座谈会,看到王老已拄着拐杖,苍老许多。特别是看到他没有发言,只是颤巍巍地走到台上,向着参会的众多爱心人士深鞠三躬,表达谢意时,记者心里很是难受。
令记者欣慰的是,如今,王直老人的大爱精神,已深深根植于同学们的心中,弘扬在他们的行动上。我们坚信,有同学们的爱心接力,有各界善士的继续给力,他开创的大爱事业,一定会传承延续下去!
新闻推荐
泾县讯日前,省委党校第64期县处级干部(社会治理)进修班来到泾县县委党校,开展为期2天的党性教育活动。本次党性教育活动主题突出、彰显实效。在课程设置上反复点题、同频共振。专题教学《新四军与铁...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