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国历史上最早在生宣纸上挥毫的书法作品

皖南晨刊 2017-10-30 11:04 大字

《写经册》和《双松图歌卷》二幅书法作品,是南宋书法大家张即之亲笔在生宣纸上挥毫传承于世的真迹,分别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也是迄今为止最早在生宣纸上直接挥毫的书法传世作品。张即之这二幅书法作品的发现,再次印证了“中国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地得名”的正确论断,为宣纸因地得名,而非因年号、因原料、因人物而得名的有力佐证。

张即之(1186-1263)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张即之为我国南宋时期的书法大家,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书阁,以擅书名世。书宗唐人,结体严谨,学米芾而参用欧阳绚、褚遂良的体势笔法,尤善工书,对当时书坛影响很大,尤以北方仿体者甚多。《宋史》本传称其为“以能书闻天下”,存世书迹主要有《根本庵记》、《书杜诗卷》等。张即之《写经册》共八页,原为生宣纸手卷,后剪截接裱成册,每页长11厘米,宽为18.8厘米,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双松图歌卷》属纸本楷书手写,作品纵33.8厘米,横1196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二幅书法作品,用纸虽经岁月,但现观之仍犹新制如初,其纸质如春云凝脂,洁白细韧,平滑匀整,坚柔耐久,美似璞玉。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实物进行专家考证,认为此作品“系安徽省宣州泾县采用青檀树皮加优质稻草而制成的精良纸品,专供书画,亦名白宣纸,又名玉版宣。”

中国宣纸按其功能主要分为“生宣”和“熟宣”之分。宋代文人邵博在《闻见后录》中明确记载:“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所谓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丧事故不用。”“生宣”纸史上又称之为“白纸”“玉版宣”“棉连”“连四”“雪浪纸”“泾上白”等称谓,是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的原纸,经烘干检验而成但未经过任何加工处理的原纸产品。一般认为:生宣纸、纸身松,沁透水墨的力量大,尤其是新宣纸(指刚生产出厂的宣纸)浆性未脱,纸性不软熟,笔头着纸,落水落墨,或浓或淡,及易扩散,较难掌握。但根据书画家们多年来用纸的实践证明:生宣纸虽然沁透力强,润墨扩散快,将采用大焦墨法、大枯墨法、大泼墨法相互应用,柔合为一体,宣纸可以达到水墨淋漓,生气蓬勃,点画精致的艺术效果。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作品在明代以前,由于历史观念和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很少有人直接在生宣纸上书写绘画,院校馆藏中也极难寻秘采用生宣纸来表现书画艺术作品的踪迹。张即之在我国南宋时期,封建礼教极为森严的情况下,敢于在生宣纸上直接挥毫,除具有运墨书写的独特手法之外,确有胆识过人之处,这不仅开创了宣纸使用的新途径,也为明清时期书画家直接能在生宣纸上挥毫创作书画艺术作品提供了实践经验,摆脱了历史上的陋习,开创了在生宣纸上直接挥毫留墨的先河。

据《中国文房四宝全集》主编,故宫博物院张淑芳研究馆员根据众多馆藏实物考证认为:“宣纸至迟在唐代便开始生产,产地在安徽泾县地带。该地区在隋唐时属宣州府,故名宣纸。宣州地处皖南山区,此地盛产青檀树和沙田稻草,宣纸最初是用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后逐渐扩大到桑、竹、麻、稻草等。宣纸的制造工艺复杂独特,需经水浸、腌料、发酵、蒸煮、晒白、打浆、抄纸、烘干等十几道工序。制造宣纸,从开工到产出成品,往往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制成。宣纸的特点是纸质细密,洁白质高,柔韧性好,渗墨力强,经久不坏。用于作书作画,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更能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并明确指出:“北宋时期安徽泾县所产白宣系采用青檀树皮加优良稻草而制成的精良纸品,专门供于书画,故又名‘玉版宣\’”。

新闻推荐

老汉33年无户口 民警快速查证补录

泾县讯(孙宏王响宁)10月19日,在泾县公安局榔桥派出所,76岁的罗老汉终于拿到了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本,33年的“黑户”帽子终于被摘掉,那一刻,罗老汉双眼含泪,向民警致以真诚的感谢。10月8日,一位操着浓重四...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