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前的沪皖情

宣城日报 2019-03-01 10:36 大字

唐江淮在当年工作过的地方展示老同事的微信群。老厂房里的新设备。富有历史年代感的生产车间。三线物资基地改建的东坡文化园。大山里的人民银行。井冈山厂厂房。厂里仍在使用的“活化石”。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宣城市的旌德、宁国、泾县、绩溪等地的山沟沟里,来了数万名上海干部职工组成的上海小三线建设队伍。他们克服了当地医疗、教育、交通等诸多不便,在这里开展了长达20多年的建设生产,很多工人20多岁来到宣城,直到近50岁才离开,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皖南山区。皖南山区也因为他们的到来,无论是道路、电力、工业,还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和娱乐,都发生了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沪皖两地的友谊从这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

1.

全省规模之最

“1965年对于我们旌德的小三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旌德走上了小三线建设的‘三九’之路。”旌德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四清研究小三线建设多年,是旌德县小三线历史专家。

他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遵照毛泽东同志“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的指示,上海市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要求,决定在皖南徽州地区兴建一批军工企业(简称上海小三线)。这些小三线之所以会落户旌德,和当时担任上海市仪电工业局局长的谭浩有很大的关系,谭浩是旌德人,他倡议并得到同意后将上海仪表系统后方建设任务重点摆在旌德。

从1966年初起至1969年底,三度寒暑,上海市先后在旌德县旌阳、德山里、玉溪、厚儒、高溪、高甲、碧云等地建成立新配件厂、工农器材厂、延安机械厂、险峰光学仪器厂、卫东器材厂、井冈山机械厂、星火零件厂、满江红材料厂、旌旗机械厂、东风机器厂、韶山电器厂、向阳小型轴承厂等12个工厂,并相继生产军工产品。同步建成通讯站、供电站、汽车队、计量站、供应站、仪电中学、仪电技校和上海市后方仪表电讯工业公司等配套服务单位。

在旌德的上海小三线建设俗有“三个九”之称,总投资9000万元、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干部职工近9000人。旌德县一次性建有12个上海小三线厂,成为全省小三线厂建设最多的一个县。

这些三线厂的行政管理属于上海,不但厂里的电话区号是上海地区的、干部职工户口是上海地区的,甚至连肥皂、牙膏等生活用品和食品,也都是上海直接运送过来。厂里学校、医院、食堂和图书馆等一应俱全,完全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

2.

看到外面世界

从旌德县城向孙村镇方向出发,穿过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了玉屏村境内,远远的就能看到半山腰里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在小楼边的一个三岔路口,我们还看到了掩映在树丛中仅有一个门面大小的门楼,上面用水泥雕铸着“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彰显着深山里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今年60岁的高淑华是从扬州嫁到旌德的外地媳妇,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多年,上个世纪80年代三线厂撤走之后,她买下了三线厂的宿舍楼,在此居住至今。

高淑华告诉记者,三线厂还在生产的时候,每周都会播放两三次电影,除了国内的电影以外,还会经常播放南斯拉夫的《桥》、印度的《流浪者》、前苏联的《列宁在十月》等外国电影,这对于当时身处深山的居民来说,无异于是丰富的精神食粮。“那时候我们经常到三线厂串门子,我嫁到这里来也就是三线厂的职工牵线搭桥,每次放电影我都会抱着孩子去看,这可是我们大山里看不到的稀罕玩意儿。”

唐江淮是旌德县孙村人,他在1972年仅19岁时,就被招工到位于孙村镇碧云村的井冈山机械厂上班。井冈山机械厂主要生产军用雷达等物资,是旌德12个上海小三线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鼎盛时期干部职工有近1500人,加上职工家属超过2000人。

从1972年到1987年,唐江淮在井冈山机械厂工作了15年时间。“那时候我们厂里除了厂房以外,还有食堂、电影院、行政楼、溜冰场、幼儿园、医院和图书馆,以及自己的电视差转塔。”唐江淮告诉记者,井冈山机械厂的差转塔设置在附近的山头上,有两名职工专门负责保证电视信号的畅通,特别是遇到下雨下雪或者是大风天气,差转塔的信号经常会出现问题。“有一年临过年的时候,我们的电视收不到信号,两位负责转播塔维护的职工背着箱子就往山上跑,但是就是这样,电视画面仍然会出现模糊或者是波纹,让大家无比的焦急。”

唐江淮还特意带着记者来到了他当年工作过的井冈山厂卫生室,一间一间地向记者介绍:“这是门诊室、这是药房、这是住院部、这是手术室。”在手术室里,还能看到当年贴在墙上的瓷砖和水泥修葺成的水槽,只是手术室的窗台和地面已经开始爬上了绿色的藤蔓。“我们当年除了给厂里的工人们进行医疗服务以外,周边的村民也可以到我们这里就诊,当时我们厂里就有了X光机等设备,让身在大山深处的村民们不用再翻山越岭到县城看病。”

三线厂将电影、电视引入了深山,在修建三线厂的过程中,一条条泥土路也被硬化成了水泥路,大城市的医疗卫生设备也让村民们接触到先进的医疗卫生理念,当然这只是生活方面的改变。三线厂的建设,更是为旌德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留下宝贵财富

在刘四清看来,上海小三线为当地居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大山外的窗户。虽然和大三线相比,无论是规模上还是人员上都偏少,但是当年9000万元的总投资额,已经是旌德县10多年的年产值总额。对于旌德来说无论是上海先进的思想理念,还是三线厂建设所带来的机械设备,都为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三线企业和干部职工对我们旌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交接后,小三线企业的厂房和机械都无偿转交给了我们旌德,为我们当地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旌德县的城区,就有一个当年遗留下来的小三线工厂发展而来的企业“黄山台钻”,经过多年的发展,黄山台钻已经成了旌德县当地的纳税大户。在黄山台钻董事长肖小狮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已经显得有些斑驳的水泥路面,来到了生产车间里。一走进生产车间,一股老工业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隆隆作响的机器,还是墙上极富年代感的标语和壁画,都让人仿若走进了四五十年前的热火朝天的大生产画面里。

肖小狮特意带着记者来到了厂房后面一个独立的房间,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可是我们厂里的活化石。”在机器的铭牌上记者看到,这台仍在工作的机器是生产于1969年9月的单柱坐标镗床。这台机器生产的时候,正式小三线建设如火如荼的时代。

黄山台钻厂从1986年开始,接受了三线企业向阳厂的厂区和部分机床设备,厂区环境和加工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企业各项管理步入正轨。企业也从原来的月产量200-300台,发展到现在的月产量2000多台,员工从原来的9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人,公司还扶持和带动了30多家外协加工和配套企业,解决下岗职工1800多人的就业问题,对繁荣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三线先后在旌德县建设了机械、化工、通讯、运输、仪表等企业,还配套了教育设施和医疗设施,这对于当时相对落后的皖南山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原东风机器厂兴建的黄山胶囊有限公司已经成功上市。利用原三线厂物资转运站建成的东坡文化园也已经喜迎八方来客,旌歙古道也利用原旌旗厂的车间,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肖小狮在说到企业的发展时也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无论是当年三线厂留下的设备,还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都是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4.

促进两地交流

在三线厂附近的村民高淑华看来,小三线建设对当地最大的贡献就是早早修通了公路,接通了电线,让村民们看到了电视电影。而对于旌德县城的工业企业来说,电力供应的保证,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上海人带来的生活理念也在慢慢地改变着旌德人的生活,无论是他们的衣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都渗入到旌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三线厂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宣城市范围内的三线厂开始逐步迁出。按照上海和安徽的商定,自1985年开始,上海在皖南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分三批进行交接,到1988年,上海小三线在皖南的这些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给安徽。小三线干部职工除部分留皖和去外省市安置外,剩下数万干部职工及其家属都撤回上海。

“从三线厂撤回上海开始,每年都会有老职工回来看看,这几年经济越来越好,交通越来越方便,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们都会租下三四辆大巴一起回来。”唐江淮所在的井冈山厂从1987年撤回上海之后,留在旌德的唐江淮就成了三线厂老职工回旌德的“联络员”。唐江淮时不时还会回到老厂区里,拍上一些照片,发在老职工的微信群里,每一次都能迎来远在上海的老同事们的唏嘘。

在德山里的仪电学校旧址里,虽然礼堂看起来已经有些破旧,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学校鼎盛时期的规模。记者在学校宣传栏的黑板上,看到满是旧地重游的当年三线厂干部职工子弟们用粉笔留下的笔迹,其中最让记者动容的是一句“你我都已长大,而母校却已老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的签名,从时间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之前。

在上海三线厂撤走之前,相关部门在位于旌德县城的星火电子元件厂内建设了一个友谊亭,亭内的碑文“廿载春秋廿载诗,碑铭友谊永珍视。和弦共奏小康曲,星火燎原花满枝。”由当时力主将仪电系统小三线厂建在旌德的谭浩题词,虽然上海小三线厂经过调整回到了上海,但是上海人民开拓奋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永远值得宣城人民学习,在当下对标沪苏浙,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的大环境下,这份情谊更值得两地人民纪念。

“促进发展和加强交流,是小三线留给我们最大的资产。”刘四清告诉记者,三线厂整体移交给地方之后,旌德县因地制宜盘活小三线资产,对该县的生态旅游和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县通过重视和挖掘返程上海小三线干部职工的人脉资源,加强了两地的联谊和交流对接,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为对标沪苏浙,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旌德:创新发展 补齐短板 全面发力

本报讯2月12日,旌德县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暨“创新发展、补齐短板”工作动员会,传达学习全市工业强市暨招商引资推进...

旌德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旌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