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不厌是宣城
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座城市的奋进,关键在精神。
2018年,是宣城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也是宣城市“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取得扎实成效的一年。
这一年,中央和省级媒体频繁到访,纷纷将话筒、镜头、笔触对准宣城,助推宣城市重点报道工作更加提神鼓劲,给奋进崛起的宣城点赞,为意气风发的宣城人民加油。
这一年,他们记录下了活力宣城的铿锵足音和改革创新的宣城故事,更为山水诗乡的魅力长卷再添新笔。
出彩:记录活力宣城的铿锵足音
宣城,离沪苏浙到底有多远?这是时代之问,也是人民之问。
作为皖东南门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到“向苏浙对齐、在全省争先”,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到“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近三十年来,宣城市坚持“东向发展”战略不动摇,全方位扩大开放型发展,谱写了一页页绚丽的篇章。
奋进的征程需要浓墨重彩,实干的姿态值得大书特书。
聚焦“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主题,一年来,“奋斗新时代——长三角改革开放再出发”、“沪宣一网通办”等媒体集中采访,为宣城市东向发展鼓足劲、加满油。
把视角拉到基层——在苏皖边界的伍员山两边,有两个小山村,溧阳这边的是金山村洑家组,郎溪这边唤作下吴村。
1995年和1998年,《人民日报》记者两次走访大山两边,发表两篇通讯,报道了两个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解放思想、你追我赶的发展之路。文章发表后,曾在全省引发了讨论热潮。
20年后的2018年,《人民日报》记者再次到访两地,采写了《三访苏皖山两边》一稿。这篇长达2300多字的文章,再次引发了热议。如今,“山这边”的郎溪紧抓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机遇,在“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的征程中一往无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这一年,《新华每日电讯》刊出《安徽宣城打开长三角“朋友圈”协同发展新空间》、《解放日报》刊出《宣城向东打通的不止“断头路”》;《安徽日报》推出《“对标沪苏浙”的“宣城跨越”》,人民网安徽频道推出《宣城:从“融入长三角”到“我的长三角”》……
一篇篇稿件,一组组报道,记录下了宣城市东向发展的时代步伐,见证了宣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局的点点滴滴。
“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的宣传有声有色,宣城市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声音也高亢嘹亮。
这一年,聚焦高质量发展,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等主题,人民网首页头条推出《安徽“四送一服”:给实体经济送来“源头活水”》;《安徽日报》刊发《宣城“战新产业”引领转型升级加速跑》……
这一年,上级媒体将阔步前行中的宣城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展现给了人们,极大地提升了宣城市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让活力宣城的步伐迈得更加铿锵有力。
喝彩:讲好改革创新的宣城故事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围绕这一主题宣传,各级媒体紧盯讲好改革创新中的宣城故事,画出了一道道亮丽的舆论风景线和传播同心圆。
这一年,央视网推出《奋进新时代发展谱新篇》报道;光明网刊发《现场学习旌德集体产权改革有感》;人民网安徽频道刊发《旌德:全面推行林长制守护绿水青山》;中安在线刊发专题报道《宣城:绿水青山与文明乡风诗意相连》……
小切口、大主题;小窗口,大时代。一则则故事、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宣城改革创新取得成效的最好注解。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宣城市在新一轮改革中勇立潮头逐浪前行,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全省立得住、叫得响的改革亮点和品牌,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改革探索了新路子、积累了新经验。
这一年,聚焦农村改革主题,新华社推出通稿《安徽旌德:抓“三变”改革谋乡村振兴》;《人民日报》推出《安徽旌德发放三权分置抵押贷款》报道,《安徽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旌德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探路林长制改革,推动百姓从吃“资源饭”转成吃“生态饭”——改革创新“护绿生金”》报道。
这一年,围绕林长制、河长制等制度创新工作,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的宣传主题,《人民日报》连续刊发重点报道《安徽旌德制度创新守护绿水青山》《安徽省旌德县全面实行林长制:管好树同致富》;《光明日报》推出《安徽旌德:林长制河长制并行成效显著》报道。(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我叫黄强胜,今年36岁,家住旌德县庙首镇。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和妻子在外地打工,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2016年的一场车...
旌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旌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