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排头兵” 让新闻更有生命力

宣城日报 2018-08-24 11:07 大字

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的新闻报道,源头活水在基层一线。

作为党报记者,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凝聚起全市上下聚焦新目标、奋发新作为的发展共识,展示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只争朝夕、大干快上的精神风貌,使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宣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下面就以自己采写的几篇获奖新闻作品为例,浅谈对争当“排头兵”的认识。

走基层寻找新闻线索

如何挖掘争当“排头兵”的新闻报道,我认为首先得走基层。

胡乔木曾说:“群众是新闻的接受者,群众更是新闻的创造者。记者要采写群众最关心的新闻,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要善于接触群众中的各种人物,捕捉各种新鲜事实。”

一次笔者赴旌德县的采访中,在县委组织部偶然目睹了“三万张照片”,了解到这是该县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开展覆盖全县住户的“千名干部进万家”走访调研。一张照片就是一个记录,“三万张照片”就有“三万次走访”,全县实现常住家庭走访调研全覆盖在全国并不多见,题材十分难得,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如果不到基层去,仅仅从组织部要材料,思考就不能深入、感情则不能投入。于是记者循着这“三万张照片”,走近干部,走进群众家,采访到照片背后许多真实生动的鲜活故事。

“三万次走访”访的是千家万户,进的是堂前屋下,看的是田间地头,听的是真实呼声。

“三万次走访”,干部从最初吃“闭门羹”,到群众盼着干部来解决问题,现在干部和群众形成了“亲戚”般的关系。记者通过采访得出,干部“走访”必须避免“形式化”,真正解决群众的问题,并推动服务群众工作的经常化和长效化,这才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三严三实”的根本目的。于是,记者写出了《三万次走访和三万张照片》,此文获得当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这篇新闻获奖说明:新闻不能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记者不能忘记深入群众“接地气”的传统,不丢掉走进基层“抓活鱼”的做法,应当把党的主张与反映群众心声统一起来。争当“排头兵”的新闻报道亦是的如此,要坚持正确导向,回应群众关切,创新报道形式,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争当记者队伍排头兵

新闻不能像是割韭菜,割完一茬就走并不可取,而是时不时回头看,这些后续报道也许会更有价值。《走出大山天地宽》则是记者连续第二年在旌德“走转改”采写的报道,也获得了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2016年5月8日,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因连降暴雨突发山体滑坡,多人伤亡,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同样具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宣城市旌德县,在财力弱小的情况下,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拿出足够的资金,将全县处在地质灾害点群众全部转移搬出,并与脱贫攻坚、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农村股改等工作统筹结合起来,让群众不仅搬得出,还稳得住、富起来,体现了超前的眼光。

在采写中,记者重点发掘旌德“群众下山”背后真实生动的鲜活事实。旌德有96个地质灾害点、共350户居民,记者先与当地宣传、国土、扶贫等部门座谈,了解了全县的面上情况。循着新闻关键线索深入山区,徒步到多个偏远的地质灾害点采访。

基层有很多鲜活的、生动的事例,多往基层一线跑,和广大的、最基层的群众广泛密切接触,才有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该县蔡家桥镇汤村竹棵组安置点建设现场给笔者带来最直观的感受,这里位于省级美好乡村汤村中心村,村级卫生所与小学教学点都在附近。而原先居住山上的群众屋后是悬崖峭壁,一下大雨刮台风就提心吊胆,外出走到汤村中心村需要四十分钟。搬迁群众被采访时,表示从未想过能搬到这么好的地方,言语表情都透漏出满心的喜悦。

在凫山村,村集体利用土地复垦指标产生的盈余来建房,地点就选在村委会前,是全村最好的一块土地。新房二、三层无偿提供给搬迁的贫困户居住,屋顶光伏发电,产生收益全部给贫困户,一层开办农家乐,按比例给贫困户分红,优先安排他们就业,让贫困户“头上有光伏、脚下农家乐、兜里揣存折,上楼睡觉、下楼工作”,实现精准滴灌、造血扶贫,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只要依靠群众生活的海洋,富源是不会枯竭的。我认为,争当记者行业的“排头兵”,就要经常性走基层,真切的体会群众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转作风,采写出散发泥土芬香、透着生活气息的新闻报道。

新闻推荐

芜黄黄千德上黄山市三条高速公路力争尽快开工

□记者程向阳晨刊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黄山市要求开工建设芜黄、黄千、德上三条高速公路。7月22日,记者从市...

旌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旌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