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们这五年 日新月异很幸福

市场星报 2017-10-20 02:53 大字

编者按:“以前想都不敢想,交通能变得如此方便。”地铁、机场、高铁……今年50岁的合肥市民陈敏感慨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感慨自己的生活每一天都发生变化,日子过得满满都是幸福。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省城不少普通市民,和他们一起感知时代的步伐,不断迈进新的美好。

地铁带我逛遍大合肥

今年50岁的陈敏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以前,最让她头疼的就是出门,公交车少,出租车不愿意来,私家车没有,地铁没通。而如今,随着周谷堆搬迁、合肥地铁1号线开通,这一切都在悄悄改变。早上9点,陈敏收拾好随身携带的东西,从周谷堆社区步行出门几分钟,就到了地铁1号线的“合工大南区”站,她和几个姐妹约好要去滨湖湿地森林公园转转。

“老周谷堆在的时候,人多车多,每天出门要从菜贩子的三轮车上翻过去,久而久之,我就不愿意出门了。”那时候,陈敏的活动范围都在家附近一站路左右的距离,从来不愿意出远门。 在听到地铁1号线开通的消息后,陈敏总是希望日子能过得快一点。就在去年,地铁一号线试乘的第一天,陈敏就排队领了试乘票,坐上了期待已久的地铁,陈敏非常激动,“很难想象它在地下是怎么开的,特别平稳,速度也很快,设施也很完善,让我太惊喜了。”

陈敏告诉记者,自己住在老城区,合肥有很多新景点位于滨湖,比如湿地森林公园、岸上草原的,而地铁1号线让不爱出门的她也慢慢走出去,“现在我们出去玩不开车也不坐公交,地铁又快又便宜,就能带我逛合肥。”

要说陈敏这五年来感受最深的,除了地铁1号线外,新桥机场正式启用,高铁南站投入运营绝对也是一件件大事,合肥已实现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3小时到上海和杭州、4小时到北京和福州,“米”字型高铁网络初步形成。

前年,陈敏给儿子买了私家车,作为上下班代步工具,这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因为,在她的身边,绝大多数家庭都有了私家车,有的甚至夫妻两人一人一辆,最明显的是,小区里原来空空荡荡,现在停车位完全不够用,很多车还被迫停在了外面,“以前想都不敢想,交通能变得如此方便。”

现在,在陈敏家附近,20多条公交线路经过,步行几分钟就能坐上地铁,实在来不及,儿子可以开车送。而她最期待的是,合肥地铁2、3、4、5号线开通的那一天,地铁线将整个合肥串联起来,她说,要坐着地铁逛遍大合肥。▋周友奇 记者 沈娟娟

老太喜迁回迁房

81岁的贾荣芳奶奶说,怎么也没想到,多年夙愿在短短五年内圆满实现。“这辈子,我先后住过茅草棚、草房、瓦房、平房,直到如今的楼房。”家住合肥市王卫社区的贾奶奶说,茅草棚和草房最怕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瓦房和平房虽然不漏雨,可没有独立卫生间和热水器,生活十分不便。”这么多年来,她一直盼着,有朝一日能住进宽敞的楼房,“对于如今的幸福生活,我感到无比满足和感恩。”

四五年前,贾奶奶搬进了这套约80㎡大小的回迁房,房子宽敞明亮,被她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她说,除了自己,儿子一家三口也搬进了一套100㎡的回迁房,“这几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咱们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说起自己的晚年生活,贾奶奶开心地说,比蜜还甜,“早锻炼、晚散步,上午看电视,下午和老伙伴们打打牌,跳跳钱杆舞,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的。”

贾奶奶说,还有一件事,自己“万万没想到”,“我是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年轻时,我总担心,有朝一日种不动地了,就没了收入,可我万万没想到,如今老了,不种地了,我也能拿到‘工资\’。”说着,她仔细地盘算起“收入”来,“每个月,我能拿到510元的失地农民补贴、360元的社区补助,以及社区发放给辖区60周岁以上老人的110元养老金。”她说,这些钱足够自己日常生活开支了。

“以前,我最担心老了没钱看病,如今,我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贾奶奶说,自己在社区办了医保,看病吃药都有了保障,“而且现在看病也越来越方便了,感冒等小毛病不出社区,在社区医院就能治好,省去了来回奔波和排队挂号之苦。” ▋陈红 记者 马冰璐

和孤寡老人成“家人”

从不信任到被当成“家人”,合肥市美虹社区彩虹微助服务组社工徐赤说,这五年,自己身边最喜人的变化便是,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加入社工队伍,并成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家人”,“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放弃了高薪工作,当起了全职社工。”

在当全职社工之前,徐赤干过许多工作,4年前,他毅然辞去工作,加入社工队伍。“当时,大部分人对于社工缺乏了解。”他说,甚至连帮扶对象也不知道什么是社工,“我记得,我第一次上门看望一位孤寡老人时,他差点把我当成‘骗子\’。”

如今,随着人们对社工认知度的不断提高,这样的“笑话”已很少上演,“现在,我和同事们上门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帮助,他们一听说我们是社工,便热情地邀请我们进门,不会再把我们当成‘骗子\’并拒之门外了。”

“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把我们当成‘家人\’,我负责照顾的一位孤寡老人张奶奶逢人便说我是她的‘孙子\’。”徐赤说,作为社工,自己每周都会和志愿者一起上门为她做一顿饭、打扫打扫卫生,至今已有三个年头,对于张奶奶的喜好,徐赤了然于胸。   ▋徐萍 记者 马冰璐

花样晚年真美好

提起这五年来的幸福晚年生活,85岁的合肥老太卢宁姝既开心又满足,“我相信,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卢奶奶一个人住在望湖城月桂苑小区,虽然独居,但她直言不孤单,“有智能手机和无线网后,我每天都能‘见\’女儿,和她唠家常,一点也不寂寞。”卢奶奶说,随着网络普及,年过八旬的她也成了“触网一族”。小女儿住在南京,以前想她的时候,卢奶奶只能翻翻相册,打电话听听她的声音,“自从4年前,外孙送了一部智能手机给我,帮我安装了无线网,如今想见女儿,就用微信和她视频,方便又快捷。”更让她开心的是,自从小女儿买了私家车后,更是隔三差五便抽空开车来合肥看望她,“以前,她赶火车既辛苦又麻烦,如今,方便多了。”卢奶奶说,最近这5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女儿的距离变“近”了。

除了和女儿的距离拉“近”了之外,卢奶奶觉得,自己的晚年生活越来越惬意,“我现在吃有食堂,学有课堂,生病了,还有家庭医生为我诊疗……”作为社区食堂的第一批食客,从2015年起,卢奶奶便不再开火做饭,“以前每天一起床,我就要为烹制一日三餐发愁,如今,社区食堂每天都有花样繁多的菜品和主食供我选择。”5年来,卢奶奶的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在设在家门口的社区才艺课堂里,她先后学会了唱歌、跳舞、黄梅戏、葫芦丝等。  ▋朱丽云 记者 马冰璐

二孩家庭欢乐多

今年30岁的蒙超是一个7岁宝宝的妈妈,从两年前开始,她朋友圈的话题从婆媳问题和家长里短迅速转战到了“二宝”。

生大宝的时候,蒙超为了优生优育,自己掏钱做了全面孕前检查,花了好几百元,生二宝时就轻松了许多。怀孕三个月时,蒙超领取了免费的孕产妇服务券,社区计生工作人员还将准生证送上家门,月子里医生两次上门为宝宝体检。

“以前怀孕都感觉是特别辛苦的过程,但怀二宝时我每天乐呵呵的,很多事情都不操心。”蒙超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国家对于孕产妇和儿童的一系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己每天当个快乐的准妈妈就行了,“也许是孕期心情好,二宝现在特别喜欢笑,是个开朗乐观的宝宝。”

就在今年夏天的一天晚上,公公突然身体不适,蒙超将电话打给了朱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他二话没说就赶来家里,做完检查又指导用药,“他说我们买的药不能随便吃,幸亏有个专业医生。”原来,2012年,合肥市推行签约式家庭医生服务,蒙超为一家人签约了家庭医生。▋毛菡菁 记者 沈娟娟

无师自通学外语

今年71岁的李道香在宣城旌德县教了40年书,退休后跟随女儿到合肥市竹荫里社区居住。五年来,她看到教育环境大大改善,教育资源越来越优质,教师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不过,让她觉得神奇的还是外孙女学外语过程。

“没有上过一天培训班,也没有老师辅导,只看到她在书桌上贴了一些外语的纸条,她居然就学会了该国的语言,现在当地上大学。”李道香打听后才知道,外孙女是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学会的。李道香跟记者打趣:“不需要老师也能学会一门语言,照这样下去,老师会不会失业?”

虽然不懂,但李道香知道现在教育的手段跟她那时候不一样了,尤其是最近五年,互联网高速发展,已经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大变革,“人人都能上网,处处都能学习,教育手段更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最近几年,李道香欣喜地发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青少年越来越关注,在学校软硬件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每个校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操场上的塑胶跑道,教室里的电子白板,活动室里多种多样的器材,孩子们现在条件真是太好了。”李道香记得,自己当老师的那些年,环境和现在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玻璃破了只能用报纸糊,课桌椅坏了用砖头撑着,根本不像现在这么好的环境。 ▋王佳伟 康屿川 孙雨静 记者 沈娟娟

新闻推荐

旌城卫士入户防盗受欢迎

入户宣传。旌德讯(特约记者朱于斌通讯员唐家发文/图)“家里安装了防盗神器,我出门就放心了”。说这话的是家住白地江村的小王。他讲的防盗“神器”就是旌德县公安局大力推广的室内监控防盗系统——...

旌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旌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