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洲”上的重华书院

菏泽日报 2020-03-25 10:12 大字

“风洲”上的重华书院邓文献

2019年12月28日上午,菏泽老城开发项目启动奠基仪式在青年湖北岸隆重举行。消息透露,首开区将在广福街以西地块,重启古城八大文化核心区,其中有“重华书院”。郡民知晓,纷纷相告,都在十分期盼中。

昔日“重华书院”,在菏泽古城中负有盛名,院落位于老城区的西北部,现菏泽烟厂的北半部,原来是一大片水域,其中有一四面环水、南北狭长的小岛,向东有条甬道和砖石拱桥通向好善街(今广福街的北段),现在应位于烟厂东大门处,史上称其为“风洲”。如果站在西北城墙上,向东南隔水望去,那掩映在绿荫中的亭堂楼阁,忽隐忽现,充满了诗情画意,渺然有说不尽的湖水景韵之感。

记得1964年,我在菏泽一中读书时,有位语文老师住在“风洲”上,几位同学到他家去拜访,有机会到过“重华书院”。当时属于菏泽地委、行署开办的干部进修学校和部分干部的家属院,原书院的主要建筑尚保存完好。整个院落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端庄紧凑,三进院落,楼堂亭轩,错落有致。

据《曹州府志》记载,重华书院在府治西北,四面有水环之,门外有桥,因有重华祠而得名(传说舜帝目中有双瞳仁,姓姚,名重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曹濮道兵备使李天植(南直隶广德人),他“法尧舜而宗孔孟”,在曹州奉祀舜帝,于“风洲”兴修“舜帝祠”。同时,热心教育,聚揽文人,又在此倡建“重华书院”,收徒讲学。当时建有大厅三间,楼房一座,小亭一个,房舍六间。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李征仪(李天植之孙)捐三百金重修,沟池环匝,架以木桥,增建矞云斋三间,小乾坤亭一座,后又建文明祠、李公祠、养士仓等。明末清初又有多次修缮。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府周尚质,鸠工庀材,益扩于旧,建爱莲亭,易名为爱莲书院。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增修,建有拜石轩、善堂、好问斋等,复名为“重华书院”,占地面积二十四亩,房舍五十余间,形成了后来的规模。

据《牡丹区史话》所记,“重华书院”是明清时期曹州府最负盛名的书院,也是山东省著名书院之一,成为了当时鲁西南的文化中心。书院由“山长”总领院务,并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讲人,山长由官府聘请,多为品行方正、学识渊博的能为士人,譬如巨野的翰林姚舒密、莱芜进士张海村都曾先后担任过此职务。后来,明朝的状元刘理顺,也曾就读于此院,“重华书院”一时名扬于外,成为士民良好的讲学授业之处,为此学子不远千里而来。

至清末,由于受朝政的干预,书院教学逐渐演变为科举备考的场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帝谕废科举,改书院设学堂,“重华书院”相沿千年的历史终结,更名为“曹州学堂”。民国十三年(1924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漱溟受王鸿一邀请,来菏泽组织重建“重华书院”,招生一年后,因军阀交战波及菏泽,书院被迫停办。民国二十年(1931年),山东“省立六中”(菏一中前身)增设高中,女生部曾设立在书院。后改作“国民第四小学”校址。解放后,菏泽人民政府在此开办“干部进修学校”。文革期间,又成了行署干部的家属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此院被烟厂(当时已属于颐中集团)扩建征用,房墙被推倒,湖水被填平,建起了烟囱、厂房,昔日书院迹象己不复存。

据地方史志记载,昔日“风洲”上的“重华书院”不仅是个讲学、读书之处,还是一个环境幽雅、怀古思贤的览胜之地。有人告诉我,传说在“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时期,舜曾驻足“风洲”,来消夏避暑,看其风景秀丽,随留下“舜井”和“木石居”。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下,娥皇、女英闻讯,悲痛欲绝,千里寻夫,途经此处,泪洒树槐,倾刻花变朱红,于是后人就赋予了它“妃槐”的称誉,自然与“斑竹”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日“重华书院”留给我们连翩的遐想,今日期盼它的丽景再现。

新闻推荐

“95后”护士每天上门为隔离者量体温

本报讯记者昨天联系上邹诗慧时,她正好轮休,被爸妈接回家里。“以前周末回家,他们总是老早就叫我起床;现在睡懒觉他们也不叫我...

广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德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