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入土为安”变成“入室为安”

宣城日报 2019-08-09 08:01 大字

本报讯7月12日,68岁的广德县唐流村村民曹家荣因病去世。然而,不同于以往村里人去世土葬的风俗,曹家荣被家人“安置”在了村里新建的骨灰堂里,在这里“入室为安”。

曹家荣“入住”的骨灰堂,是今年6月12日唐流村刚刚建成运行的骨灰堂,也是宣城市首个村级公益性质的骨灰堂。骨灰堂建成一个月后,19座墓地中的骨灰迁入其中,进行集中存放。

“建筑面积215平方米,设置1426个骨灰盒,预计节约耕地面积30余亩。”对于骨灰堂的设立,唐流村党总支书记刘长英觉得意义重大。

以前村里人去世后,子女们都会买墓地或者建墓地,每个墓地至少占地四五个平方米,甚至有的村民为了抢个“风水宝地”,早早地就开始在山上“圈地”修墓。在刘长英看来,发生争抢还只是“小事”,大修“活人墓”,严重侵占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损害了村民的共同利益,这让村两委更为头疼,“近年来,仅‘活人墓’村里就有三四十个。”刘长英说。

沉疴待猛药。为了彻底治理这股歪风邪气,给村里树立新风正气,唐流村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决定修建骨灰堂,让“入土为安”变成“入室为安”。

改变长久以来的风俗习惯,如何得到村民的认可?唐流村从人人都会算的“经济账”入手。

村民刘敏告诉记者,以往一个普通的家庭办个丧事,需二三十人帮忙,加上烟酒钱、孝布钱和鞭炮钱、棺材钱、墓碑钱等,大约需要花费3万多元。“如今,骨灰免费存放在骨灰堂,棺材钱、墓碑钱都省了,丧事既简化又节俭。”刘敏说,现在这笔“经济账”大伙儿都十分清楚。

向陋习宣战,树文明乡风。在推进殡葬改革工作中,唐流村致力让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成为群众行动自觉。刘长英说,骨灰堂建成后,让村民在风俗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骨灰堂的推行,实现了土地的最大节约化,节省的土地可用作土地流转,造福的还是百姓。”

近年来,宣城市紧紧围绕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目标,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

(本报记者刘畅汪辉)

新闻推荐

最美奋斗者 陈三喜:烈火铸忠诚

本报讯陈三喜,男,汉族,197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广德人,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包河区大队万年埠中队政治指导员。荣获全国...

广德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广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