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铸就“清风来”

安徽日报 2019-06-14 07:00 大字

“注意,蜡刷均匀,这样风干快,穿扇骨要慢,慢工才能出细活……”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广德县东亭乡的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只见几十平方米的厂房里,十多名工人正在给扇骨“打蜡”,王明德正专心致志地指导他们制作竹扇,“扇子是慢工细活,只要不忙,我都会到厂里来看看。”

折扇,又名撒扇,选用经年老竹,将其劈成一尺有余的竹篾,削制成数根扇骨,历经打磨、晒制,扇钉串联制成扇状,取宣纸糊裱,丹青书法装饰扇面而成。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工艺制作的历史见证,经过千百年民间艺人的磨砺和历代文人的滋润,折扇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并逐步由实用品演变为供人们收藏和欣赏的艺术品。去年12月,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经济与信息化厅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江淮杰出工匠”颁奖盛典上,王明德荣膺“江淮杰出工匠”称号。

今年70岁的王明德是土生土长的东亭人,小学毕业后,他就正式跟着父亲开始学做折扇,这一做便是60多年。“那时候学做扇子,最开始是喜欢‘舞刀弄剑’,后来是逐渐喜欢上了这门艺术。”说起学做竹扇的这段经历,王明德脸上充满了笑容。

王明德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扇子“博物馆”和“荣誉馆”,琳琅满目的扇子令人眼花缭乱。“很难想象吧!我们做一把竹扇需经过选竹、劈竹、刮青、蒸竹、缠把、打孔、造型、搒面、扒梢、油炸、抛光、合股、冲花、雕刻等30多道工序才能成功,从扇面、扇骨到贴边,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说起自家的扇子,王明德话语里透出自豪。“破篾做扇骨是制作纸扇的基本功,它需要准、快、稳,学制扇第一步便从学破篾开始。”为了学好破篾的技术,王明德苦学勤练,双手被竹条划出道道伤痕。

在王明德的工作室,他拿出一把自己还未完成的扇子向记者介绍说,别看一把小小的折扇很简单,制作起来费工费时,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篾的宽窄、厚度、长短都有讲究,宽了、窄了、厚了、薄了,都会影响扇子的收拢和伸开。“扇边要有亮度、光泽,扇面要光滑,扇眼要打磨好,扇子才能伸缩自如。”说着话,王明德熟练地拿起工具,开始打磨起扇叶来。他说,“我年纪大了,现在厂子交给儿子管理,我就一心研究做扇子,怎么把扇子做得更好,这是我这一辈子的课题。”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为了能让自己的扇厂生产出更多品种、更有品位的扇子,王明德在成立技术研发小组的基础上,先后多次到苏州、杭州、绍兴等扇厂学习取经,到北京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学习。对新材料的使用都要经过反复试验、试用;对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也是不断地进行信息跟踪,及时收集反馈的意见,从而不断改进,达到尽“扇”尽美。同时,在继承家族传统而独特扇骨打蜡技艺的同时,王明德开创了新的扇骨制作技艺“贴边里”,从而确保其生产的折扇扇骨不变形,且环保耐用。他还尝试将剪纸、犀皮漆与折扇融合,特制的“非遗”系列折扇精致灵动、创意非凡。

从传承学艺到开办公司再到成为“杰出工匠”,王明德和他的扇子创造了一系列传奇。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中国制扇名家企业”“安徽民营企业100强”“中国安徽旅游必购商品”“安徽老字号”等称号;2011年至2012年,成为折扇行业唯一一家被国家商务部等六部认定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老王”牌折扇先后获得“安徽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跻身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司产品拥有69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发明,先后捧回中国第六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首届农业创意产品大赛金奖和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

新闻推荐

誓节镇莹山村: 铺就幸福路

广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