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诗山”敬亭山,闻名遐迩。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宣城市近年大力弘扬诗歌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山水诗乡地 千古风流
2018年1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宣城敬亭山外景拍摄现场。汪辉 本报记者 张敬波 摄
本报记者 张敬波
宣城自古为名邑上郡,文献之邦,古称宛陵、宣州,素有“上江人文之盛首”的美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是宋诗开山之祖梅尧臣、清代大家施闰章、新诗创始人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的家乡。历代著名诗人谢朓、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都曾长期寓居宣城,他们吟咏宣城的名作美篇,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他们笔下的宣城风物更是随诗名扬四海、妇孺皆知。近年来,该市立足丰厚的诗歌文化资源,加快建设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不断推进文化名市建设,致力打造有品有味的山水文化名城。
江南有诗山 吟诵无虚日
初冬的敬亭山,层林尽染,如诗如画,游人如织,来自大江南北的游客纷纷登临揽胜、游目骋怀,在体验皖南山水灵秀的同时,切身感悟“诗山”文化之醇厚。 “江南诗山,名不虚传,真是一座融美景、诗意和文化于一体的名山,不虚此行。 ”12月4日下午,来自南京的游客陈飞飞告诉记者。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的敬亭山,系宣城文化魂魄之所在。此山坐落在宣城市区北郊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西晋时为避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大小山峰60座,坐拥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324.1米。敬亭山既无天柱山之险峻,也无九华山之灵秀,更无黄山之奇崛,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说起敬亭山的诗山美名和文学符号,离不开南朝山水诗人谢朓与大唐诗仙李白的突出贡献。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说。谢朓诗赞:“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李白七次登临,留下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描摹了敬亭山闲适旷远、尘世仙境的景致。至此之后的一千多年,敬亭山吟无虚日,白居易、杜牧、韩愈、欧阳修、苏轼、文天祥、汤显祖、文征明、石涛等先后登临,本土名士梅尧臣、贡师泰、施闰章、梅清倾力吟咏,先后有500多名文人墨客、数以千计的诗文记画涉及此山,成就其文山诗海的崇高地位,“遂使声名齐五岳”。
如今的敬亭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了进一步打响“江南诗山”文化品牌,宣城市近年抢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机遇,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市主导产业之一,设立了敬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明确把敬亭山开发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的龙头、项目建设的精品、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并以诗文化为核心,加快建设敬亭诗径等一批重点项目,复苏这座文化名山的“记忆”,努力把敬亭山建设成为生态性、文化性、休闲性、体验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的高品质文化旅游度假区。
据宣城市敬亭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刘维刚介绍,去年以来,敬亭山先后完成石涛纪念馆、太白独坐楼以及雕塑石刻项目,景区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敬亭山不仅有说头,而且有看头。今年以来,相继实施山水诗舍度假民宿、天际阁布展、林相改造三期、敬亭山核心景区内各类道路及其配套设施维修等项目,总投资3250万元。同时正在谋划中华诗文化博览园、敬亭山游客服务中心、樱花大道等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
自古诗人地 “宛陵”诗满城
敬亭山是一座诗山,宣城则是一座诗城。千百年以来,宣城市的灵山秀水和厚重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游宦诗人、本土贤才,奏响了一曲恢弘的诗歌大合唱,为中国诗歌史添色增辉。
宣城在西汉时就是江东大郡,汉武帝时设有丹阳郡学,开始启蒙教育。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家大族很多避难宣城,开启了宣城文化昌盛之风。南朝宋,范晔在宣城编著《后汉书》,南朝齐,宣城太守谢朓钟情当地的灵山秀水,在中国诗史上开拓出清新流丽的新体诗,后世学者称其为“谢宣城”,将其诗集命名为《谢宣城集》,视宣城为“中国山水诗发源地”,“中国文人的宣城情结”也肇源于此。
据宣城市档案馆副馆长、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陆再奇考证,唐代以降,知名的文化人几乎都在宣城留下过足迹,并且有大量的诗歌作品传世。唐代有诗歌传世的诗人中,仅与今宣城市区有关的诗人就有163人,歌咏今宣城市区的存世诗歌305首。诗仙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在宣城市生活了5年左右,存世的900多篇诗歌中,与今宣城市区相关的有50首,其中与敬亭山相关的有20首。白居易是宣州贡举的生员,存世诗歌与今宣城市区相关有7首。“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寓居宣城期间造就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存世诗歌与今宣城相关的有3首。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两度为官宣城,歌咏宣城的存世诗歌38首。
两宋时期,宣城诗歌文化引领诗坛,文化世家开始崛起。宣城本土大诗人梅尧臣,为诗主张写实,开创“宛陵体”诗风,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人称宋诗“开山祖师”。元代,宣城贡氏、汪氏、张氏、王氏等文学家族的文学创作极其繁盛。明代,宣城形成阵容庞大的诗人集群,宣城诗坛兴盛一时。明末清初,宣城文化世家科甲隆盛,诗歌文化进入全盛时期。施闰章与高咏、梅庚、梅清、梅文鼎等宣城诗人主张学术与文学水乳交融,形成了“诗道一贯、言之有物、醇厚为则、风貌朴秀、语言简净”五大艺术特色,奠定了宣城诗派无可争议的诗坛地位,影响着清代诗风嬗变的走向,世称“宣城体”或“宛陵体”。
“纵观宣城诗歌文化史,其构成与发展有赖于宣城自然地理,依附于宣城人文地理,造就了宣城诗歌‘清丽典雅’的风格。 ”陆再奇说,据不完全统计,宣城本土诗人刊行于世的诗歌有集300多种、1600多卷(册)。 2012至2015年,该市档案局(方志办)编辑的《宣城古代诗词全集》(1—5卷),辑录南朝至清末民初时,外籍和本籍歌咏宣城的诗歌26000多首,诗人2300多人。
敬亭诗歌会 开创“新诗路”
今年5月,由宣城市文联和敬亭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 “新时代·新诗路”第五届敬亭山诗会在敬亭山脚下举行。作为2018年度该市“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敬亭山诗会迄今已连续举办5年。本届诗会邀请了叶延滨、曾凡华、乐冰等来自全国各地和宣城本土20多位著名诗人,他们意兴盎然,激情满怀,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诗山的朝圣之情。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叶延滨认为,敬亭山诗会的连续成功举办,已成为一个颇具辐射力的文化品牌,体现了宣城市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工作,将其作为提升城市影响、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名市的重要工作来抓。 “我感觉宣城的诗意生活为之不远,对宣城申创中国诗歌城也充满信心。 ”
举办敬亭山诗会是宣城市弘扬诗歌文化、推动文化名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诗歌创作方兴未艾,民间机构举办的桃花潭诗会等群众性诗歌活动渐成规模,广德诗会等正在筹划中。 2017年,宣城市诗歌学会正式成立,该市文联为其提供办公场所,支持其开展相关活动。本土刊物《敬亭山文艺》每年刊发大量诗歌,《宣城日报》文学副刊“敬亭风”常年开设诗歌栏目;文学内刊《鳄城文学》每年出版汉诗大展专号。此外,民间社团“滴撒诗歌”被评为21世纪中国十二大影响力现代诗群,其创办的民刊《滴撒诗歌》被评为中国十大诗歌民刊,并且连续评选五届“滴撒诗歌奖”;诗歌爱好者创办的“中国诗歌流派网”,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的诗歌网站。
宣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华介绍说,为进一步彰显宣城诗歌的现代价值,该市将以申创“中国诗歌之城”为契机,通过建设“中国新诗博物馆”、举办全国性诗歌大赛、出版诗歌丛书、将诗歌向社会教育渗透等途径,进一步丰富诗歌文化内涵,大力推进文化名市建设。
新闻推荐
广德,对标沪苏浙的最前沿。从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站”,再到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广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