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独特韵味“地花鼓”

安徽日报 2018-10-31 10:36 大字

本报记者 孙海涛本报通讯员 徐元霞

日前,在宣城市广德县四合乡耿村村广场上,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看一位唱“地花鼓”的老人。这位须发皆白的耄耋老人,嗓门洪亮,声音高亢。台下观众听到精彩处,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喜欢听刘大叔唱。一转眼,我的孩子都长大了,他还在唱,而且越唱越有味道。”村民梁仁丽告诉记者,演唱的老人名叫刘宗贵,已经83岁高龄。 “他唱了一辈子,现在是张口就来,看见什么便唱什么。 ”

记者在现场看到,刘老艺人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并且首尾押韵,富有艺术感染力。他一连唱了两个小时,村民们也兴致勃勃地一直听到散场。

2010年4月,地花鼓被评为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13岁学唱地花鼓,刚开始父母不让我学,他们觉得那是不务正业。 ”刘宗贵谈起70年的学艺经历,笑称能说上一天一夜,“我白天干活,晚上偷偷溜出去请教老师傅。每次师傅们出去演唱,我也跟在后面偷学一两招。时间一长,父母看到我喜欢这行,也就不反对了。 ”

据老人介绍,“地花鼓”始自清朝道光、同治年间。当时,广德县由于战乱与瘟疫流行,导致人口骤减。湖北、河南等地的大批老百姓迁徙到该县四合乡定居,当地人把四合乡的“花鼓调”、河南的“灯曲子”和皖南民间曲调融合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这种戏曲由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组成,外加一套锣鼓,表演时不用伴奏,以人工接腔,演出时把地面当作舞台,所以取名“地花鼓”,又叫“地摊子戏”。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服装和装扮,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区别,在舞台上互相搭配,共同丰富节目内容。人物来源于生活,生动形象,扣人心弦。其中最著名的节目有《王伙卖线》《送香茶》《四言八句》等,这些节目都以社会现象为背景,反映人们内心的世界。 ”刘宗贵介绍。

多年来,地花鼓经过该乡民间艺人周来喜、刘宗贵等几代艺人的不断完善,现已发展成江南著名剧种——皖南地花鼓戏,该剧种曾在1955年代表广德县参加全省地方戏会演并获得一等奖,同时还参加全国地方戏汇报演出。近几年,刘宗贵老人的表演也多次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放。

“地花鼓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它是我乡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将它保护好、传承好,让它成为乡亲们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纽带!”四合乡党委书记陈炜说。

新闻推荐

杜甫寓居梓州城 留诗偏爱牛头山

牛头山位于三台县城西,海拔450米,因山形似牛而得名。山不在高,让牛头山声名大噪的是曾经在梓州(今三台)结庐寄居的“诗圣...

广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