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 迎新年——凌笪乡侯村传统糍粑制作见闻

宣城日报 2018-02-12 19:28 大字

近日,家住广德县下寺乡67岁的老人王思和带着老伴和小孙女,来到郎溪县凌笪乡侯村村民组的女儿家,随车带来的还有70多斤已经浸泡过的糯米。王思和笑着说:“早就听说侯村的糍粑好吃,今天带点糯米来自己加工一点,尝尝鲜。”

到了女儿家,王思和便和儿子一起卸下糯米,女儿已经洗好锅灶,备好了甄子,一只大红色的塑料盆里注满了准备淘米的清水。王思和与妻子把糯米倒进一张竹匾中,仔细挑拣里面的稗子和细小的杂物,再将挑拣过的糯米倒进竹制的淘米篮子淘洗。厨房里,灶膛里的火已经烧得旺旺的,锅里热气腾腾。一只圆形的稻草圈垫在锅底,甄子稳稳地安放在上面。王思和找来一根老透了的丝瓜瓤,抻开摊放在甄子底部,将淘洗干净的糯米倒入甄子,待糯米平了甄子口,再用一根小拇指粗细的竹棍在甄子里的糯米上捣许多气孔。

大约半个小时后,随着甄子外面的水汽慢慢干爽,屋子里已经飘出了浓郁的糯米饭的香味。“饭蒸熟了!”王思和一声招呼,女婿立即脱去棉衣,揭开锅盖,抱起滚热的甄子,一路小跑着来到后院的石臼前,把一团晶莹剔透、香气扑鼻的糯米饭倒入石臼中,他捡出饭团上的丝瓜瓤,拿起早已经备好的石榔头,沾点凉水,抡起榔头用力捶打饭团。一旁的王思和打湿了双手,帮着女婿把饭团不停地翻动,以便让饭团每一处都能均匀受力。几分钟后,打糍粑的人已经热汗涔涔,这时,在一旁看热闹的村邻赶忙接过石榔头,继续捶打饭团。七、八分钟后,饭团里面的饭粒慢慢相互融合,紧紧地抱成一团,如凝脂般雪白温润,芳香四溢。

在村邻的帮助下,王思和的女婿把捶打成熟的糍粑团抬到事先备好的木板上,再把圆圆的糍粑团向四周均匀地拉扯、摊开。不一会,一张方方正正、桌面大小的大糍粑已经形成。“等糍粑冷了后,再用刀子把他们分割成小块,用清水漂着,想吃的时候捞起来,煎、炸、煮,根据自己的口味,怎么做都好吃。”王思和说。

打糍粑虽然是体力活,但是大家你帮我助,没有劳动力的家庭有村邻帮着打糍粑,家里没有种糯米的人家也会尝到村邻送来的新鲜的糍粑,整个村子都是一派欢乐的景象。“我们村的人都喜欢吃糍粑,村里二百多户人家,就有五个打糍粑的石臼。每年一到腊月,老人们在家准备好糯米,等孩子们打工回来就开始打糍粑了。打糍粑的日子,村里到处是欢声笑语。虽然现在到处都能买到机器加工的糍粑,但是大家还是喜欢自己做的,喜欢那种香糯劲道的老味道,喜欢那种浓浓的年味。”侯村的老支书刘宝家乐滋滋地说道。

新闻推荐

唱响建设美好都市“新时代进行曲”

一边是合肥东部新中心全面启动,一边是国家首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2017年,我区抓住这两大叠加机遇,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高标规划,高标建设,重民生、谋转型、美环境,向全省交出了一张有厚度、有温度...

广德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广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