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秸秆撬动大革新——全市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深度调查

咸阳日报 2014-07-03 00:27 大字

本报记者 张静远

晴空六月,三秦大地,金浪滚滚,麦香扑鼻。

“现代麦客”们带着笑脸,驾驶着一辆辆专业的家伙由南向北行,带着秸秆粉碎还田、捡拾打捆、带状旋耕播种、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等各种新技术,奔跑在千里沃野,穿梭在繁忙的乡间。

今年,咸阳市把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作为治污降霾、保卫蓝天、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内容。伴随着综合利用机械的广泛应用,小麦秸秆“付之一炬”的命运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一条由“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产业链正在不断壮大,一根根细小的麦秸秆正撬动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巨大革新。

变废为宝 增收金钥匙

6月17日凌晨,一场大雨给关中大地降了温。

上午9时,空气清新,兴平市汤坊镇,万亩粮食基地连畴接垄,玉米种子已经下地。

紧邻的丰仪镇高家村村民吴海洋,此时正环顾着面前足足有2000吨的巨大麦垛。今年55岁的老吴家里几亩地全部种着蔬菜,农忙时节,家里不用忙活时,他就出来帮看麦垛,打个零工,赚点零花。

“主要是防盗防火,‘工期\’不到一个月,这些草就被远远近近的企业给拉走了。”老吴笑着给记者介绍,平均下来一天也有个五六十元的收入。

老吴慧眼识“财”,还给同村的几个老伙计介绍活计,从田间地头运输麦草到麦场,轻轻松松“捡金”。“现在都有农用车,开到田间地头收拢秸秆也方便,在轻松劳作中就捡到了钞票,何乐而不为呢?”

此时,兴平市马嵬办索寨村的吕艳萍早已收完自家的麦子,跟着合作社一起到永寿县捡拾麦草去了。

“家家户户条件都好了,厨房用上了沼气灶,电磁炉,冬天也不用这烧炕,现在谁家还用小麦秸秆呢,早都没有市场了!”

熟悉行情的吕艳萍没有把小麦秸秆拉回家,而是就地交给合作社。她坐下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村里今年机收、机播一亩地65元的标准,家里的3亩地收播支出不到200元,再加上小麦秸秆补贴一亩15元,吕艳萍的“三夏”支出又省了45元。

“以前那秸秆费时费力拉回去也没见到啥效益,现在合作社来了,不光有了补贴,关键是还省了心,及时给秋种腾出地来。”她捋着头发笑着说。

17日下午3时,永寿县仪井镇。

吕艳萍正跟其他46户社员作业,早在半个月前,在合作社理事长任美强的组织带领下,开着铁家具们由南到北开展秸秆捡拾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收。

美强草业专业合作社是兴平市收购量最大的合作社,当地群众80%的小麦秸秆都送到这里。

远处打捆机轰隆隆地运转着,打包好的麦草成垛成垛,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出淡淡香味。

粗犷的西北汉子任美强黑壮黑壮,麦灰混合着汗水粘在头发上,手中的电话几乎就没停过。(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运尸返乡4家属车内离奇身亡 永寿县公安局认定:重大责任事故

本报讯(记者沈广睿)农民工在厦门打工期间意外身亡,甘肃籍家属欲将尸体运回老家时再遭不幸,四名亲属乘坐救护车行至永寿境内时发生意外身亡。目前,永寿县公安局认定“7·3”为重大责任事故。经检验,车内...

永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