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厨师”点滴之爱谱写敬老之歌

咸阳日报 2013-10-28 02:15 大字

本报记者 吕聪

十余年间,他从没和家人一起过过年,守着“不相干”的老人尽孝道;他放弃种植大棚蔬菜,不羡慕别人都发家致富,就要干着“小厨师”,为此,还和妻子吵过;同事们嫌弃工作不好、薪水低,走了一拨又一拨,只有他始终不愿离开;看到老人们爱吃馍,他主动要求额外增加工作量,每天要蒸上百个馒头……

在别人眼中,邵红军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可是,他在敬老院的老人眼中却是一个比亲儿子还要亲的“大孝子”。

厨师是个“多面手”岗位虽小贡献却大

邵红军今年50岁,生于永寿县渡马乡上孙家村。作为本村唯一的一户外姓人,他从小就礼貌待人,热心助人,他的尊老爱幼和诚实守信现在还在村里被乡亲们津津乐道。

2001年,经人介绍,邵红军进入永寿县敬老院工作,主要任务是给院里的三十个孤寡老人做饭。那时候,敬老院还略显破旧,规模也小,工资待遇很低。邵红军任劳任怨,三餐准时开饭,每天变换花样,要让老人们吃饱,吃好。为解决吃菜困难,他和老人们铲除院中荒草,开垦菜园种菜、栽花。此外,邵红军还主动担当门卫工作,还兼顾卫生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闲暇时间,邵红军会陪老人聊天,和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并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尽量满足老人,让老人们精神上不空虚、心理上不孤单。对于生病的老人邵红军总是精心照料。喂饭喂药、洗衣洗澡,从不怠慢。在病危老人最后的日子里,他一直伺候在身边,刷洗沾满便迹的衣物,直至老人入土为安。老人们都感慨:“不是亲儿胜似亲儿”。

后来,敬老院新院落成,人数增加。细心的他发现了老人们都喜欢吃馍,邵红军又主动请缨,愿意增加蒸馍的工作。有人笑他傻,每天供几十个人吃馍,太费力气,劝他不要逞能,他却一笑置之,苦练蒸馍的“本领”。

在妻子眼中,邵红军是好丈夫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邵红军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照顾老人身上,家里的事全丢给妻子一人。只有收种时节,他才会回家帮妻子做做农事。对于家庭,邵红军亏欠太多。记得2010年,其岳父腿骨折,邵红军只在医院陪了一个上午就回到敬老院;2011年,岳母昏迷住院三天,他只陪了一个晚上就又回到敬老院的工作岗位。妻子一度觉得邵红军不近人情,说他对孤寡老人比对父母还亲。可邵红军还是一脸赔笑,希望妻子支持自己的工作。

这些年里,每个除夕和新年邵红军都是和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度过。孩子也埋怨:“你咋那么爱值班?”“过年值班能挣多少钱?”听到这些,邵红军总是说:“敬老院的老人们和我最贴心,没有我,老人们过不好年,能让他们开心一年是一年,高兴一天是一天。”

几年前,村里建大棚蔬菜基地,妻子让邵红军辞职回家,还说申请一个大棚作务油桃每年要收入三四万元,如果邵红军再能回来就申请两个大棚,好好经营,挣不少钱呢!然而,邵红军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妻子的提议,为此,他和妻子还吵了几天架。

渐渐地,妻子和孩子被邵红军的奉献精神所感染,开始对邵红军多了些理解和支持。在妻子和孩子的眼中,邵红军是个真汉子,是个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好丈夫、好父亲。

质朴的农民身上闪现“精神光芒”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敬老院工作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邵红军作为临时工,却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如今,他的子女也成人了,邵红军完全可以不受这份累回家享福。可邵红军却说:“和这些老人朝夕相处十几年了,舍不得离开。他们就像我的父母,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舒适、安详、开心。”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高深的学问,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放弃了创业的机会,放弃了回家享福的悠闲,用勤劳的双手为老人们做出了可口的饭菜,用朴实的语言解开了老人的愁眉,用滚烫的心温暖了老人的晚年。邵红军践行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尊老、爱老、敬老之歌。(B)(15)

新闻推荐

永寿检查“春苗营养厨房”项目实施工作

本报讯(记者辛建斌)近日,永寿县有关领导深入豆家中学、常宁中学等21所“春苗营养厨房”项目实施学校检查指导“春苗营养厨房”设备安装、调试和使用运行情况。据悉,中国关工委、安利公益基金会已为永...

永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