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指间塑功德 巧手定乾坤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长武庙宇泥塑

咸阳日报 2012-06-12 23:53 大字

点眼开光

本报记者 刘伟 实习生 陈泽

每逢传统古庙会,人们都会来到庙宇前,以各种方式祭拜神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面前威严庄重的佛像,令膜拜者心生敬畏之意,顿觉身心清安。然而,这一尊尊形神兼备、寄托民众信仰的佛像,其制作工艺却复杂繁琐,令常人望而兴叹。咸阳市长武庙宇泥塑就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而令人叹服。

“长武庙宇泥塑其形象逼真,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魅力。”长武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段张权说,长武庙宇泥塑是人们在农耕社会生活中,利用实体性物质塑造形象,以祭祀神灵为目的。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内容的传统艺术,其在形体上站、坐、卧、悬兼而有之,小到尺余,大至二丈。

长武庙宇泥塑早期由外地传入,据县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长武始建画阁寺,唐初建昭仁寺,之后历代皆立庙观寺刹。规模较大的有昭仁寺、强村寺、马成寺、兴龙寺、回朝寺、云德寺、永福寺等20多处。明清以来,儒、释、道三教传播广泛,遍布城乡村落。庙宇林立,庙庙塑像,给民间泥塑、壁画营造了广阔的文化空间。

随着外地文化艺术的交流传播,泥塑、绘画在民间自然兴起,拜师学艺者甚多。据现代艺人长武县柳泉村张俊英、长武县东街村崔少峰等老人讲述,清代后期,最早来长武的河北燕京泥塑艺人白玉山,带出了不少徒弟,在县城各地留下了很多精湛的塑像、壁画(已毁)。当地最早的泥塑名师雷复乾(1877-1957)是长武县马坊村人,泥塑、壁画手艺精绝,闻名于县内外。另有长武县五里铺人尚西峰,亦为早期有名艺人之一。

长武庙宇泥塑代代传承,迄今约有200多年历史。艺人张俊英14岁起就师从雷复乾,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先后在甘肃兰州、平凉、宁夏以及长武县马寨、司家河等地活动20多年,塑像300多尊。艺人崔少峰其父为雷复乾开门弟子,他本人承传父艺,自学入门,先后在青海省、永寿县及本县马坊、东府治、地掌、尧头村等地塑像百余尊。

段张权介绍说,长武庙宇泥塑与宗教信仰习俗紧密相联,像类包罗极广,上自始祖轩辕,下沿孔圣儒家、佛道教祖、玉皇星宿、菩萨罗汉、阎君判官、神仙土地、龙王山神、历史演义人物、药王财神、工匠祖师、图腾动物等80余类,壁画多以宗教、神话传说、历史演义故事为主要内容。其制作过程忌用铁具,以手工作业为主,常用的工具有尺板、木刻刀、印图木模、修制木模等40多种,根据像体部位装饰之需,也可临时制作一些必要的工具。

长武庙宇泥塑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筑神台、安神桩等大大小小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且要择吉日开工。首先是筑神台,用砖或土坯砌好平台,一般高80厘米,宽1米左右,立像站台一般高10厘米,宽40厘米,以殿堂大小高低决定塑像尺度。其次是安神桩,用坚韧的新木料制成30-50厘米高的圆木部分插入平台,上留约40厘米为座像神桩。然后用木料板条制作体姿模架,将带叶谷草秆绑扎于木模,成粗体形架。安脏腑,将五谷杂粮、燕子石(小卵石)、珍珠、朱砂、红砂、铜镜、铜铃、历书等物用红线绳结扎于模体胸腹头等部位,意为“五脏六腑”和“七窍”俱全。武神则要装入“铧铁”,意为“身不离器(兵器)”。用短麦草与黄土和成稠泥,涂抹出凹凸部位,稍干后再作细雕。用七成黄土、三成红土拌和,将新棉花撕成薄片,分层铺于泥上,再用竹扫把根部捣烂,待泥中密丝均匀为止,以防裂纹。

将和好的细泥,由多人用手反复团揉成条块状,由艺人诸层涂于模体上,形成主体轮廓。用泥塑工具细心琢出外表及服饰褶纹、五官层次,边观察边修补,至善而停,塑体完成后须关闭门窗散湿缓干,彩绘完后用棉块遮罩住神像眼睛,待“点眼开光”。

庙宇泥塑完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吉庆典礼。由会长组织男女信士执神幡集于庙内朝拜,挑选属相龙、虎的二人把守庙门,意为有青龙、白虎二将护神。庙院内放置五雷符碗以镇邪。艺人向五方洒五谷杂粮,宣读迎神表文之后,入殿上香三炷,宣读“开光”表文。

“其以塑造正面人物个性为主,英武贞烈,慈善相济,折射出以正压邪、惩恶扬善的深厚内涵,具有潜在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播影响的作用。”段张权介绍说,庙宇泥塑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其价值不可低估,今后将继续正确引导鼓励现有老艺人带徒传艺,培养优秀传承人,使庙宇泥塑艺术得到切实的继承、保护和发展。(C)(5)

新闻推荐

永寿店头街道民房堆里经营“加油站” 村邻惶称像“不定时炸弹”

四周都是民房,这个“加油站”真“牛”,图为一辆车正在加油。本报讯(记者吕聪实习生李菁菁)一间民房门口放两台“加油机”,另一间房开个窗口就是“收费服务厅”,离“加油站”不到一米的距离就是商户及民...

永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