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莫要走极端
永寿县渠子中学 李笃
读了2012年5月9日《教育周刊》“共鸣与争鸣”栏目朱涛老师的《使教无困,何以有惑》一文,我深思这样一个问题:教育为何要走极端?如果教育走向极端,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十年“文化大革命”就是对“十七年教育”的全盘否定,把教育拖到崩溃的边沿。
我们看问题要用辩证法,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肯定一切。我国国情决定了现行高考制度不能废除,只能进行逐步改革探索出一条合乎我国国情的人才选拔模式。所以不能用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也不能用应试教育否定素质教育。所以我对朱老师全盘否定“工匠式”老师的观点不能认可。“工匠式”老师和“文化底蕴”老师是辨证的统一,并不是对立的,只是二者所处的层次不同罢了。“工匠式”老师是底层次的,“文化底蕴”老师是高层次的。我们希望“工匠式”老师向“学者型”老师转换,而不希望“文化底蕴”老师因为“我们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最终我们也成了‘工匠式\’的一员”,这岂不是老师的悲哀?“文化底蕴”老师应该带领更多的老师升级为“学者型”老师,更不能把自己的蜕变怪罪于教育制度。我国的高考制度在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在不断深化,考试形式、试题模式不断革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使人才标准多元化,靠死记标准答案取得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工匠式”老师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学生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骄人成绩的老师再不能用一个“匠”字概括了的,最起码也是个“高级工”。这样的老师没有文化底蕴是不行的,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生存。目前,“超级中学”吸纳了大批这样的“高级工”、“学者型”老师,就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学者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充其量是个学者而不是教师。教书和育人是辨证的统一,育人是根本,教书是前提。没有这样的责任意识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自己的学生尽可能接受更高级教育,追求升学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见,“文化底蕴”老师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应该升级为“学者型”老师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怎么能把自己降低成“教书匠”呢?
诚然,对“工匠式”老师要进行辨证分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教学技巧、试题研究、教材挖掘、学情分析、知识整合,应试能力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虽然他们在学生人格塑造、品德教育,兴趣爱好的培养,社会调查实践等方面有一定欠缺,但是,他们的教学业绩有目共睹,为千万学生成才铺平道路功不可没。现在中学生大量流失并不是因为家贫,而是因为学业欠账多完不成学业,更不用说升学了。我们面对的是基础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这样工匠才是能手,有什么值得大呼小叫呢?我们的文化底蕴再深厚,你的学生大量辍学变成文盲或半文盲,这样的文化底蕴有何用?所以“文化底蕴”老师先成“工匠式”再成“学者型”。更不应该对“工匠式”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
同样,对“文化底蕴”老师也不要全盘肯定。他们中有许多佼佼者,教育成绩优秀,教学水平一流,科研成果丰硕令人敬重。但不可否认有许多人在应试面前一筹莫展、消极对抗,大有“怀才不遇”之恨,虽有“满腹经纶”却无“回天之术”。所以“无奈”所以“彷徨”蜕变成庸师了。
我们呼唤“工匠式”老师向“学者型”老师升级,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我国教育广纳百川,在探索中形成中国特色教育事业。(E)①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朱建博)今年,永寿县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机制,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全力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一是帮扶“零就业家庭”21户,在城管、公安等系统开发保洁、治安等公益性岗位,帮扶700多名“4050...
永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