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的天平上寻找生命的价值 裴育民
夏至的第三天,陈希文同志来我办公室,将一本厚厚的书稿送给我欣赏。那张16K的纸张封面上赫然显现着《驿路心雨》四个大字,装帧是用几道粗粗的线绳穿连着。掂着这厚重的书稿清样,感觉它足有二三斤重。我翻看了目录后,一边随意翻着内页,一边对希文说:“这本书稿既是你几十年人生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你一生的一项重大工程。它将启迪社会,感动同龄人,激励你的子孙后代”。作为一个几十年从政者,尤其是县级领导干部,能在工作闲暇之际,动笔动脑思考人生,留下耐人寻味的笔墨,以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感悟和启发,实为难能可贵。
我对希文同志的真正了解与熟悉已有十多年了。那时,我刚调任市纪委工作,他是永寿县纪委书记。虽听说他以前在乾县任过职,但并不熟悉,只是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刊电台频频出现乾县“闻欣”、“希文”的新闻报道稿,原来这个希文就是那个“希文”。作为一个系统的干部,经常在各种会议或我去永寿检查工作时,都会与他见面交谈,也就慢慢熟悉了。巧的是后来我们又分别进入县人大和市人大任职,又干了同样性质的工作,又常在一起开会和下乡调研督查工作,那就越发熟悉了。
在我的印象里,希文同志是一个热爱生活、努力工作、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人;是一个淡泊名利又积极进取,能力强悍又把握角色,干好本职工作又多才多艺的人;也是一个热情大度、乐观向上、广结朋友、人缘宽泛的人。从他的《驿路心雨》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些特征和他身上所固有的那种做人的血性。
《驿路心雨》最初是以“感悟人生”为题的长篇随笔见著与《渭水》文学期刊,我基本翻阅了他的每期篇章。于是就有了一种感慨,他平时工作那么忙,每期还写出一两万字的文章,另外还有其他文字见著于报刊,那该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从他的人生经历叙述中,我也进一步了解了他的人生成长经历和经受的风风雨雨,也让我看到了他几十年走过的坎坎坷坷的人生路程。在这漫漫的人生征途上,真实地显现着一个贫家子弟艰难打拼的心路图景。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去选择出生的家庭,降生在一个贫困的人家注定要受到生活的历练。正因为如此,成年后的希文同志,始终没有忘记儿时沿门乞讨和亲情异化所留给他的心灵创伤。亦没有忘记姐弟俩相拥孤苦的母亲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也许有了这样刻骨铭心的经历和儿时苦难的岁月记忆,才在他的灵魂深处树起了一道人格的标尺和为人处事的良心规范。一个有道德和良知的人,他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希文同志深深地感知自己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能够在家庭、社会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拼搏中有所成就,成为一名领导干部,那么就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且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回报社会和关爱他的人。而事实上,他这几十年就是凭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无论是在陕南的襄渝铁路建设工地,还是在后来的多个行政工作岗位,他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谋思路、抓重点、树典型、创经验,敢于直面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以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方法,努力追求组织满意和群众高兴的双重效果。在纪委书记岗位上,他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保持着对腐败问题高压态势,努力遏制腐败滋生的条件和土壤,使其分管的工作始终处在全市和全省的前列。同时,也以人性化的理念,与那些犯错误的同志真诚谈心,促其改正错误,挽救一大批干部。在县人大工作中,他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职能作用,使人大的监督更具体、更扎实和更有效。我一直觉得希文同志对工作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热情和真情。人一旦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不怕工作搞不好。
希文同志淡泊名利却又不乏追求与奋进的精神。在他的这个集子里,有几处是反映他如何对待权力和地位的。在安康机务段党委决定把他从生产一线调往机关工作时,他“总觉得自己不适应坐机关”,给人家办公室李主任说“另请高明吧”。而在那个时期,多少一线的职工都渴求能在机关谋个差事,而他却淡然对待这件事情。1983年县上机构改革时,组织让他担任团县委书记,他又是“推三让四”的,以至于让负责的同志“批评”了他一顿。他在永寿县工作十五年,历经三次换届,陪了四任县委书记和县长。与领导班子和衷共济,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正确对待每一次班子调整时个人的进退留转,以坦然的心态接受组织和群众的挑选。其实,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人生的目标不应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在其职位上要为社会做点什么,奉献点什么,从而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职务的高低并非绝对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和精神境界。如果一生能为这个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一番留存后世的业绩,那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职务的变化中去绝对化地评判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但可以从他所做所为中得出他为人品格的优劣。当一些人在为自己的职务晋升而不择手段奔忙时,那些淡泊宁静努力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奉献的人就尤显可敬!
《驿路心雨》泱泱二十五万字,围绕着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谋篇构章。单从其文字量和对以往生活的追忆、资料的查询等需要做多少工作?动手、动笔、动脑思考和筹划。而这些工作多是在本职工作之外进行的,他所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我们不必要求每个干部都成为作家,但作为干部尤其领导干部,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职业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革命干部,不但能说,还要能写,又要会做群众工作。这恐怕是领导干部最起码条件了。然而,这些年来,在机关干部队伍中,学习的风气不是很浓,一些人心浮气躁,似乎缺乏人生的目标,缺乏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真要写点文字时,要么从报刊或上级文件中大段大段地照抄照转,或者在网络上搬一块来,与自己单位实际和本人的思想实际不沾边。生搬硬套的东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外来货,并非本人的思想表述和感受的体现。
当然,写作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是项苦差事。不过,真的钻了进去,倒也很有意思。你可以在思维的空间任意翱翔、自由想象、浮想联翩;你可以为你的一个论断、一个观点、一个感悟的形成而情不自禁;你也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让你的心灵与思路、情操与境界、智慧与理性得到升华;你还可以把这种人生的爱好作为一种砥砺意志、锻造品格、磨练性情的生活方式,从中得到心态的调节与心灵上的慰藉。其实,动笔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和筹谋的过程,更是一个总结与提高的过程。通过笔端的梳理,你的思路会更清晰,层次会更分明,结论会更准确。因为在这个谋划的过程中,你总想把最好、最精辟、最凝炼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最能代表你思考和情感的文字写出来,把最能打动人心和给人以启迪的情景描绘出来。那么,这个过程当然也是提升作者能力和境界的过程。尤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经常动笔写点东西,既是提升工作思路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既有益于自身发展,也有益于调节心态;既能总结自己,也会启迪他人。
《驿路心雨》又一次为领导干部提供了一本以自身为题材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文集。作者的诸多经历,经验和人生体会,值得读者借鉴。我们从这本书里,可以了解一代人的生命经历和人生奋斗历程,尤其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些人,更具有可读性。因为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大家几乎都有同样的岁月经历,都遇上了“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粉碎四人帮”,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等重大社会事件。同样的时代就会有同样的命运,或轰轰烈烈,或坎坎坷坷;或痛定思痛,或满怀抱负;或意志消沉,或奋起直追……尽管每个人的具体境况不尽相同,而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抗争。这是那个时代的青年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各种政治运动和人生磨砺之后,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而事实上,这一代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艰难的命运经历,使他们更趋于成熟。正因为如此,他们作为国家建设事业的一支依靠力量,正在为共和国的大厦承接着重要的基石作用,这是值得他们引以自豪的荣耀。
陈希文同志的《驿路心雨》,是一部人生的历史总结。他的写作动机也许是对自己几十年人生和工作的回顾与反思,从中体味哪些是成功的,哪些事情有失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同时,将那些零碎的、松散的记忆归纳出系统的、有序的和层次清晰的文字。这样做毕竟对自己有所提高,对别人也能有所启迪,对后世能有所教益。另外,通过收拢几十年的思绪,在回味历史中享受心灵的愉悦,也为曾经的艰难岁月而久久沉思,更为过去的辉煌而感到欣慰。这也不失为调解工作情趣和人生心态的一种好形式。当然,对于作者来说,这毕竟是一本大部头的文学纪实作品,所要付出的精力和心思可想而知。好在他没有功利思想,就全当作是一种业余时间的消遣、修炼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展示。也作为他这个除过工作和练书法之外,不嗜烟酒不打麻将之人的一种生活空间填充。
《驿路心雨》毕竟不是一部大作家的著名作品,也不是出自于专业作者之手。它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从文学性方面来衡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们不能用专业作家的标准来要求他。在他这个群体和层面上,那已经是不简单的事情了,也是让人佩服和敬重的行为了。愿希文同志笔耕不辍,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也愿这本书对所有的读者有所裨益!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C)④
新闻推荐
永寿县人民法院坚持法律“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五进”活动。三年来,实现了零信访、零上访、零申诉、零缠诉,成为全市基层法院唯一无涉诉涉法信访、上访案件的法院,2010年被评...
永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