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月25日,铜川市市长来到抗战老战士王庭喜家慰问,给老人送上了拐杖、轮椅及慰问金,扶着老人坐上轮椅,还在农家小院推着老人走了走。就在离开时,老人嗫嚅着说“回家,

陕西日报 2015-09-09 21:27 大字

   特约撰稿人 王悦

8月31日一大早,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柳林村庙咀组一户农家小院热闹非凡。“王庭喜的侄娃子从陕南来看他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整个村子,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赶到这里。

“陕南来人哩、陕南来人哩!”小院的主人、86岁的抗战老兵王庭喜老人穿戴整齐地坐在院中焦急地守望,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

11时40分,热闹的小院突然静了下来。“老人家,我们是从你的家乡柞水来的,你是抗战英雄,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我代表柞水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来看您了……”柞水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杨晓超为老人送上了饱含家乡人民深情的慰问金。

“庭喜叔,我是你的侄子大发,我和大财、大元来看你了,我给你带来了家乡的特产,你还记得不……”人群中一位年约七旬的老人紧紧握住王庭喜的手。

看着眼前素未谋面的亲人,听到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音,王庭喜老人眼里含着泪花激动地说不出话。自从三岁离开故乡柞水,此后八十三年,老人从未踏上故土,亲人杳无音讯。这一天,老人盼了很久、很久。

一句乡音 勾起了思乡情愫

王庭喜,商洛市柞水县人,幼年随父母和哥哥姐姐一路讨饭至照金镇胡巷村。1943年,八路军经过胡巷村时14岁的王庭喜跟随部队参军,后在旬邑县马栏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保安纵队分配至司号班学习吹号,曾服役于淳耀游击大队,参加过高山槐等战役。1954年10月,王庭喜因肺部受伤退伍回家养伤。

听庙咀村的老人说,王庭喜是方圆几十里的能人、手艺人,木匠活做得好,雕花技术无人能比,做鞋、做纸花、灯笼,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请他掌勺,逢年过节,村里人都是排着队请他帮忙杀猪。老人性格耿直,为人大方,经常买些好吃的给村里的孩子们散。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庭喜自发为照金镇政府修门前的排水渠,挖地时,一罐明晃晃的银元破土而出,多少人劝他,自己挖到的就是自己的,他却梗着脖子反驳乡亲,毅然决然将银元上交充公。

这次寻亲,源于老人的一声“回家”。

8月25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铜川市党政军领导深入各区县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市长杨长亚到王庭喜家慰问。在农家小院,杨长亚给老人送上了拐杖、轮椅及慰问金。王庭喜非常激动,颤抖着站起来鞠躬致谢。杨长亚赶紧扶着老人坐上轮椅,还在农家小院推着老人走了走。就在杨长亚一行准备离开时,老人嗫嚅着说“回家,领钱回家……”杨长亚停下了脚步,走到老人身边:“老人家,你老家在哪儿?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人说他是柞水县凤镇王家坡的,家里有什么人也说不清楚。村干部说,王庭喜的老伴17年前已经去世,还有一个女儿今年68岁,患有严重的类风湿,行动不便。目前,老人独居柳林村庙咀组,患有老年痴呆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与人沟通有障碍,生活难以自理,村委会安排人轮流照顾老人生活。

杨长亚告诉老人说,“我是商州人,咱们是乡党……”

“一定要帮老人圆了这个心愿!”杨长亚叮嘱在场的市民政局局长彭群才、耀州区区长张大军,尽快联系老人在柞水的亲戚,让他们先来铜川看看老人。在老人身体许可的情况下,考虑送老人回故乡看看。

当晚,杨长亚给柞水县委书记陈璇打了电话,希望柞水方面配合铜川寻亲。

离乡83年了,故乡的老屋还在吗?亲人在哪里?王庭喜的家里找不出任何有关柞水的信息。

王庭喜的侄女王春玲说,从记事起就听父亲说他们老家是柞水凤镇的,当年爷爷奶奶担子里挑着5岁的大伯王庭财、3岁的二伯王庭喜一路讨饭来到胡巷村,几年后又生下她的父亲王庭发。大伯王庭财一辈子没有结婚,1976年就去世了,王春玲的父亲也在1993年去世。王春玲隐隐约约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有陕南的亲戚来过家里,来人叫王庭魁(音),和父亲是堂兄弟,父亲让她叫“小爸”。王春玲还说起二伯王庭喜每次提到这个人都要竖起大拇指,说他能掐会算,是个土郎中。

按照王春玲提供的线索,市民政局局长彭群才打通柞水县民政局局长苏厚礼的电话,讲述了事情经过,请柞水那边协助寻找。

  一段寻亲 找到了回家的路

8月28日下午3时,刚从耀州区慰问抗战老兵回来的市民政局局长彭群才,叫上耀州区民政局局长刘向阳、市信息中心记者杨安鹏一路疾驰赶往柞水。

彭群才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柞水之行能不能找到王庭喜的亲人。

快到柞水境内时,凤凰镇党委书记康魁锋、镇长李开东的电话相继打了进来。李开东镇长说,“凤凰镇清水村黄花沟的王庭魁应该就是你们要找的人,这人会看风水。不过他早些年已经去世了,他的二儿子王大财今年68岁,在镇上做酒生意,目前住在黄花沟,现在正往镇上赶……”

好消息来得如此之快,让寻亲之路变得越来越近。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巧合。原来,李镇长的外公家和王庭魁家是邻居,李开东从小就在黄花沟长大,和王大财非常熟悉。

“像,和王庭喜真像!”耀州区民政局局长刘向阳第一眼看到王大财就兴奋地说。

彭群才紧接着问王大财的父亲是不是土郎中?知道王庭喜这个人吗?王大财说,听父亲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到过耀县看过他们兄弟几个。

所有信息都对上了!彭群才和刘向阳无比兴奋。

听说铜川的叔叔还健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王大财立即给住在县城的哥哥王大发、弟弟王大元打电话。

王大财的哥哥王大发今年71岁了,退休前曾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弟弟王大元也66岁,是公路管理段退休工人。

听说铜川还有个叔叔,三岁离开家乡,八十多年都没回来过,三个老人都彻夜难眠。第二天一大早,兄弟三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了“你要去看叔叔带上我。”

李开东镇长说,老人如果是三岁多离开这里,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这古镇。凤凰古镇建于明末,兴于清末,有着200年的历史,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

拍一些照片给老人看,或许能唤起童年的记忆。为了帮助老人寻找记忆中的家乡,29日一大早,一行人在凤凰古镇边走边拍。

在王大财的带领下,大家沿着山路寻找王庭喜童年居住的地方。山里的植被非常好,有野生的板栗、核桃,叫不上名的野果。越往山上走路越陡,窄的地方只有一脚宽,脚下厚厚的青苔沾满了露珠,很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到王庭喜童年居住过的地方。这里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已经夷为平地,但依稀能看到石块砌的路。一路的坎坷,足以见证老人当年生活的艰辛。

王大财指着对面的石洞说,当年王庭喜家里很穷,欠了镇上财主的钱不敢下山,最后躲到石洞里生活。

这次柞水之行让每个人都很兴奋,市政府信息中心的杨安鹏顾不上休息,很快就把这次寻亲之行拍的照片、视频整理出来,希望老人能早一天看看老家。

8月30日一大早,记者带上笔记本电脑来到柳林村庙咀组王庭喜家,想让老人看看故乡的照片。当看到照片上的一棵大树时,老人激动地喊着:“王家坡、王家坡。”记者又给老人播放了在凤凰古镇的视频,看到熟悉的明清古建筑、曲曲弯弯的老街道,铺面的皮纸、纸扎、竹编、腊肉、苞谷酒、神仙豆腐,“陕南、陕南,陕南好、陕南好……”老人嘤嘤地哭了起来,委屈得像个孩子。

王庭喜的外孙杨斌祥安慰道,“你老家的三个侄娃子这两天就来看你哩!”

  一声问候 温暖了老兵的心

8月30日晚,柞水县民政局局长苏厚礼打来电话说,得知王庭喜老人的亲人找到了,柞水县委书记陈璇心情非常激动,“王庭喜是柞水走出来的抗战老兵,是柞水人民的骄傲。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乡的人一定要来看看老人。”

8月31日一大早,王大发、王大财、王大元早早到镇上给老人买了小时候吃过的糍粑、麻花、豆干。陪他们一同来的还有县武装部、民政局和凤凰镇的领导。

王庭喜的侄女王春玲说,二伯听说这两天老家要来人,把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还戴上了石头镜。王春玲开玩笑说,“二伯,你今天咋不到街道上转哩?”王庭喜拍了侄女一下说,“陕南人来哩!”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王庭喜老人颤颤巍巍走到里屋翻出了一个小号和红绸子,并示意外孙把红绸子绑到小号上。

走到院子中间,老人丢下拐棍,拿起小号费劲地吹着,可是怎么吹也吹不响。尽管吹不响,老人依然做出吹号的标准动作,迈着方步昂着头朝着四面八方吹。

担心老人的身体受不了,外孙不让他吹了,老人执拗地还要吹。杨斌祥突然说了一句:“司令员命令你,停止吹号。”听到“司令员”三个字,老人立即做出立正姿势一动不动。烽火岁月的印记已深深刻在老人身上。

老人过去曾是部队的司号手,每逢遇到高兴的事就会拿出小号吹吹。记者在老人的家里找到了一张1987年7月1日《铜川报》第三版刊登的一张老人站在公路边吹号的照片,照片说明上写着“昔日八路军的司号员,今日仍为筑路大军吹号。图为耀县柳林乡庙咀村农民王庭喜正在旬(邑)照(金)公路畔吹号,保证工地安全。”

杨斌祥说,小时候外爷常给他讲智斗顽敌的传奇故事和一次次命悬一线的瞬间。什么“敌人多,就扰;敌人少,就打。”说到激动处老人还站起来还原当时的场景。

听到外孙讲他的故事,王庭喜一个劲地拍打着左胸,对着外孙说着什么。

杨斌祥说,“我外爷这会‘得瑟\’呢,他是想告诉陕南的亲戚,他是正牌军,马上要戴纪念章了。”

“庭喜叔,我们来晚了,“你身体可好啊!这次跟我们回柞水老家看看吧!”王大发拿着“王氏族谱”给老人,“你看,你的名字在这里……”王庭喜激动地说:“好么、好么!”

王大发到老人屋里看看,得知老人是一个人生活,吃饭、取暖都很困难,很是忧心。耀州区民政局局长刘向阳说,前几年老人身体好的时候曾在光荣院待过,住了一段时间不习惯坚持要回来,现在老人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近期他们将把老人送到耀州区退伍红军老战士光荣院供养。

“没想到我七十多岁了,还能见到自己的叔叔,感谢铜川、柞水的领导,不是你们为老人寻亲,我们叔侄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相见,谢谢你们……”看着眼前刚刚相认的叔叔王庭喜,71岁的王大发老人感觉像在做梦一样。

王大发说,叔叔三岁离开家乡,十四岁就参加革命,一辈子受苦受难,现在唯一的心愿是想回老家。他和两个弟弟商量了一下,决定近期接老人到柞水老家,让老人再踏一踏家乡的土地,吃一碗家乡的菜豆腐,见一见王家的亲人,圆了老人的思乡梦。

新闻推荐

二十年的“派饭白条”还要拖欠多久?

图为村民张养新为干部管饭8年换来的欠账白条。本报记者程刚武丹文/图近日,旬邑县底庙镇一位姓张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多年前他家因饭食做得好,被村委会安排为驻村干部做“派饭”。当时不论是县里还是乡...

旬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旬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