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下马陵
古人的安葬地是分等级的,帝王的叫陵,名人的叫墓,贵族的叫冢,普通人的叫坟,故不知就里的人就会以为这里埋着一位帝王,其实这里埋的是汉代提出影响深远的“独尊儒术”的大学者董仲舒。当年特别喜欢和尊重董仲舒的汉武帝,每行至此地就下马步行,故有下马陵之称。
□朱耀儒
西安城墙内的文物古迹除了碑林,就只剩下一个下马陵了。
下马陵位于南城墙脚下的顺城巷,东起和平路,西至柏树林,长825米,宽5米左右,路面由青石板铺设,其颜色与古城墙相得益彰。
这段不足千米的路为何叫下马陵?许多人会问是哪位皇帝安葬在这里?非也?古人的安葬地是分等级的,有不同名称和叫法。帝王的叫陵,名人的叫墓,贵族的叫冢,普通人的叫坟,故不知就里的人就会以为这里埋着一位帝王。其实这里埋的是汉代提出影响深远的“独尊儒术”的大学者董仲舒,当年特别喜欢和尊重董仲舒的汉武帝每行至此地就下马步行,故有下马陵之称。按照常规,这里应该叫“董仲舒之墓”,但却以“陵”相称,将“墓”提高了一个档次,体现了汉武帝和当时人们对大学者的敬佩和尊崇。
下马陵没有其他街衢那么热闹与喧嚣。由和平路往西走,不远处路北便可见一干休所围墙上嵌着一块文物保护碑。碑是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所立,上写“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墓”,时间是“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围墙之内,有西汉思想家、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墓以及为纪念他而设的董子祠和凉亭等。此墓冢占地2.16亩,树木丛生,坏境优雅。董子祠内挂着一幅董仲舒画像。董子祠背后,是董仲舒墓冢。墓冢高约2.5米,直径约6米,四周由青砖围墙保护着,墓前立着一块墓碑。
然而,对于董仲舒墓的所在地,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这里到底是不是董仲舒的墓地?众多学者考证认为又在他处。持有最权威性观点的是西北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张永禄。他在所著的《西安古城墙》一书中,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的记载,认为“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与此说法巧合的是,在如今的兴平市南位乡策村东南250米、茂陵东北652米处,恰有一墓冢。冢底部长71米,宽30米,冢高14.3米,被当地人称为“次冢”,相传这就是董仲舒墓。这与《太平寰宇记》所记相吻合。同时,墓冢附近有一个村庄,名叫“策村”,村中大部分人都姓董,相传他们就是董仲舒的后裔。可见董仲舒陪葬于茂陵之说是可信的。
至于董仲舒墓为何会在下马陵?张教授解释说,这与明清几位官员在此建董子祠有关。明正德元年(1506年),陕西巡抚王珝在西安城东南郊的蝦蟆陵处建董子祠。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将城外“蝦蟆陵”处董子词移建于西安城内今和平门内西侧路北,并在祠后起冢为坟,称董仲舒墓。清康熙六年(1667年),咸宁知黄家鼎在此重建祠堂三间,并在大门外立石,上书“下马陵”三字,门刻“董子祠”三字。从此,和平门里下马陵的说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大概正是因为几代人的误传和迁移重建,便给下马陵和董仲舒墓蒙上了一层历史的迷雾,使其更具魅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24日-25日,兴平市教育局举办“鼓号奏响中国梦,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少先队鼓号队风采展演活动。来自全市10个镇(办)...
兴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