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颗粒难收的“荒山”变成“生态公园” 兴平环境整治显成效 城乡处处展新颜

咸阳日报 2014-09-22 23:08 大字

图为兴平市城北生态公园一角。

昔日,这里十几个小山沟连成片,农民辛勤耕作,颗粒难收,还有一座“垃圾山”,风起时,恶臭飘荡在城市的上空。眼下,这里变成了城市首个综合性生态公园,仿佛一处世外桃源。

本报记者 吕聪 实习生 张钰 文/图

9月19日,记者走进兴平市城北生态公园。绿树成荫、长廊小道,亭台阁楼、小桥流水,雕塑、盆景,还有网球场、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与公园遥相呼应的是一个四周红砖黄墙的西班牙风情社区……见到此景的人很难想象这里的旧貌,就连祖祖辈辈在周边生活的村民都感慨:“简直不可思议,一座荒山变成了许多外县人争相观光的公园!”

城北生态公园只是兴平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随着环境整治的持续进行,兴平城乡处处展新颜,居民人人笑开颜。

变废为宝 建成城市首个生态公园

城北生态公园位于兴平市北高干渠以南,东起兴店路,西至莽塬路,东西长750米,南北宽80至180米,面积10万余平方米,总投资2460万元。其中,水体面积4100㎡,绿地面积75931㎡,绿地率75%。谈起城北面貌的巨变,附近村民感触最大。村民李建民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十几个山沟连成片,农耕难度大,翻山越岭不容易,收成少得可怜。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开始后,这里建成了兴平市第一个大型公园,现在成了兴平人民休闲、锻炼的好地方。

清走垃圾 迎来花园生活

走进兴平市东城办大阜村,街道干净整洁,文化墙的漫画、标语风趣幽默,又不失教育意义。村民许秋云今年80岁,见证了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家乡巨变。过去,家家门前都堆着柴垛,要么建着旱厕,卫生特别差,现在,家门前堆放的破烂、垃圾不见,每家门前都有垃圾筒,还建了小花园。

去年,子孝村“丁兰刻母”成功入选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兴平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子孝村在村口和兴店路交叉的路口建设“‘孝\’字精神文化广场”,二十四孝图画上文化墙,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搭配交叉路口建筑围墙上的“槐荫树下天仙配”故事景观墙,路口脏乱的旧貌不见,经过的司机都称赞“这是最美的乡村交叉路口”。

去年4月以来,兴平市委、市政府把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作为全市重点工作,加大经费投入,13个镇办组建环境卫生管理站,各村确定一名管理环境卫生的专职干部,233个行政村按照每千人配备两名保洁员的标准,全市998名环卫保洁人员上岗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引导农村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农村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四季常绿 容貌提升彰显城市魅力

从咸兴大道驶入兴平城区,途经兴化厂。“以前,厂门前是一段臭水沟,寸草不生,经过填渠、栽种,这里成了兴平东大门的一道风景线。”兴平市城管局园林处支部书记杨亚雷介绍,兴平市东大门渭惠渠改造绿化工程总投资460万元,栽种大叶女贞、垂柳等6大品种16000余株苗木,绿化面积合计1.1万㎡,“东大门变美,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兴平对外的城市形象”。

兴平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不仅让城乡面貌发生变化,还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明显提升,如今,环境整治已经成为兴平人民耳熟能详的词,更成了人民齐心参与、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B)(15)

新闻推荐

兴平市电务处小学六班王玉阳我是一朵生长在城市街边的

兴平市电务处小学六(2)班王玉阳我,是一朵生长在城市街边的蒲公英。这是一座一线城市,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过往。我待腻了这里,可这里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到我。就在这天中午,一个小女孩,竟然发现了我,...

兴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