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郑家坡 神秘厚重的先周文化遗址

咸阳日报 2012-04-24 23:56 大字

武功郑家坡遗址

杜晓辉 本报记者 杨波海

咸阳西60公里,有一处4500年以上的大型城垣遗址,这就是上个世纪被考古界称之为“九十年代考古界重大发现”的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

郑家坡遗址位于武功漆水河东岸原边上,北起桥东村,南止庙底村,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600米。在这座先周时代的城垣遗址上,考古学家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和见到的铜鼎、铜甗、铜觚等文物,对此进行了大面积保护性发掘。从出土发现的17座房基、15个灰坑、3个窑穴、2个陶窑和门类较多的上百件陶器、石器、骨器、铜器及整个城垣壕沟、地貌特征推测,应为后稷部落族封国有邰之城邑,出土文物佐证了《诗经》、《史记》等史料记载的真实性。

这些考古证据,就像一把打开历史时空的钥匙,让久远的农耕时代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时,武功县域就已经是炎帝部落族姜姓有邰氏的封地。虽说人们住在水草肥美的沮漆两水之畔,过着狩猎捕鱼的生活。但,灾难、疾病和饥饿经常困扰着他们。姜嫄的儿子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尽早让人们过上食而足的生活,他从小就尝百草、广种植,历经磨难。又把从母亲那儿所学的农业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借助有邰肥田沃土宜于农耕的地理优势,发展传统农业。他带领家人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开荒种地,树艺五谷。用顽强不屈的精神、勇敢执著的勇气,加强了对水土和农作物生理习性的观察与研究;完善记录了按节气播种黍、榖、麦、豆、谷、草杂粮的准确时间;掌握运用了水井灌溉庄稼的管理手段;发明创造了牛拉犁具的耕作技术;传授辅导了树艺五谷的具体做法;使四面八方前来学习稼穑技术的人们,分享到了有粮吃的喜悦与快乐。尧知道此事后,便“举弃为农师,封为后稷于邰”。今天,在距离郑家坡遗址3公里的浒西庄遗址就发现了大量的窖藏谷物和麦草拌泥。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说明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尝到了小麦的筋道、醇香与甜美。

后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一边带领族人发展农业生产,一边在田间地头、教稼台上向前来请教农业技术的乡邻远客耐心传授。或许从郑家坡出土的朴厚凝重的周金文和隽丽秀美的周甲古文中,就可以完全解读封藏了数千年古老城邑的全部记忆,以及演变成流传至今的关中方言那激昂豪壮之气与粗犷阳刚之风。

先民们为了报答后稷创立下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煌煌之功,而使他们结束了采撷渔猎的生活,便不约而同在冬季的农闲时间,敲锣打鼓,抬着猪羊前来慰问。就这样,年复一年,日月变换,历朝历代便把每年冬季农历的十一月初七定为祭祀后稷的重要活动。史料记载,这就是今天武功东河滩交流大会的来历。那时,后稷领着族人和前来感谢他的人们在分享欢乐与喜庆的同时,也引来其他部落的觊觎与野兽的侵袭。人们集中居住,加强安全,防御伤害,减少损失,巩固脆弱的文明,成为当务之急。后稷作为主管农业的最高官员和其他行政长官一道,让人们变分散居住为集中居住。可是,集中居住周围的人们和牲畜还不时有被袭击与牺牲的危险。后稷他们又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领部落族夯土筑城,挖壕蓄水,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邦国,把有邰的先民们带到了一个安全文明进步的新时代。从郑家坡遗址出土多种农具和大量的马牛猪羊骨骼,以及与“有邰国”隔河相望的教稼台,世人就可以猜想到初步实践传统农业的后稷年代,人们是多么渴望生活与热爱劳动。

后稷作为周人的始祖受到尊崇,但他更因教民稼穑功配彼天,被推崇为农业始祖,每年得到人们的纪念。而郑家坡遗址则在讲解后稷农耕文明的同时,又向世界释放着先周文化的灿烂与辉煌。(C)⑤

新闻推荐

咸阳志愿者联盟 给武功彝族孩子送温暖!

爱心人士崔劲柳(后排左二)、叶子和彝族小朋友在一起。本报记者辛建斌4月24日清晨,蒙蒙春雨之后,空气清新。武功县大庄镇张寨小学的校园里,迎来了从咸阳市区赶来的爱心人士崔劲柳、叶子,她俩作为咸阳志...

武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