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管非:用软毫写出硬毫的精气神

华商报 2017-06-18 06:45 大字
鸡毫笔是毛笔中最柔的一种,需有深厚的书写功力和经验者才能作书。鸡毫笔笔头状若蒲公英,着墨后,笔软如棉团,具有濡墨快、难掌握、难储墨。用它书写的作品,字迹丰满,婀娜多姿。但因鸡毫笔书法难度大,后人使用者甚少。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陈少默,鸡毫隶书书法创作成就最为突出。在陈少默的影响下,陕西书法家管非,以鸡毫写楷书,一写就是二十多年。他的书法字透苍劲、笔势奇宕。

·管非其人·

管非,曾用名管飞,陕西省三原县人,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任过教师,当过兵打过仗,后转业到原陕西省交通厅征费稽查局工作,现供职于陕西省公路路政执法总队。任陕西省望贤书学院名誉理事、中国管子书学院院长。

26岁,获部队驻地地市书法大赛一等奖,作品在十多个县巡回展岀。28岁,炮师为其举办个人书法展。31岁,1986年5月,在由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硏究会和中央电视台、觧放军报等23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汉字硬笔书法大赛”中,获二等奖;34岁在“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中,获优秀奖;在部队服役期间,受到军旅著名书法家蒙子军老师的指导,曾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甘肃硬笔书法协会理事;35岁,转业地方工作后,敬拜三原老乡、先辈、著名书法家刘自椟老先生指导七八年;敬拜先辈著名书法家陈少默老先生,受其谆谆教诲、教导和指导十七八年,陈老手书赐“福荫堂”斋名;后又拜李成海老师、赵熊老师给予教导和指点五六年。

华商报:对书法的钻研是自幼爱好、成长环境的影响吗?

管非:六十年代初,我们乡村文化人很少。我的伯父管培文(解放前私塾老师)和文光辉(解放前西北大学毕业)就是乡村书法家,很受人尊敬,我父母让我拜他们为师习字。那时笔墨纸张缺乏,我蘸稀泥在大四方砖上练习书法。后来在学校和乡村办黑板报、墙报得到一致好评。七十年代中期,我在七年制学校任教时,部队接兵领导看中我写字和篮球两个特长,将我特招到部队。当时正值部队大搞正规化建设,各种文书都要书写上墙,那时还没有电脑打字,大中小字体需正楷书写,为此团里抽调我专干此事,事成名就,而后师政治部调我到干部科任职。八十年代中期,我随部队到云南老山前线参战,时任炮兵旅干部科长,被誉为“战地书法家”。工作和生活中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激发了我坚持书法的情趣和追求。

华商报:书法练习数十年,你是如何坚持的?

管非:从练习书法起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了。在我十一二岁时,学校就让我办黑板报。从学校到乡村再到部队,单位的各种大中小字报、墙报、壁挂报等宣传报栏都是有我书写的。在部队开展的文化学习建设活动中,我利用办公室和宿舍的青砖地面练习书法,还把一个重达数十克的铁管子套在笔杆上,加重握笔力训练,大家纷纷仿效,一时间成了团机关干部的一道风景。我还喜欢打篮球,花甲之年仍是投蓝命中高手。九十年代初,我转业到省交通厅征稽局工作,后来任局工会主席,参与交通行业文化建设及组织领导工作,开展书法、篮球等文体活动。尤其是书法作品展赛在全省和全国交通行业都获过奖项,被选为省交通书法协会副会长。

华商报:你尝试过哪些书法风格?这与你的人生经历有关联吗?

管非: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字帖很少,我最初接触的字帖是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一练就是十多年。到八十年代初开始换帖,先后临过欧阳询的《九成功醴泉铭》,柳公权的《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王羲之的《兰亭序》。当时年轻,对书法的认识和体会都比较肤浅,换帖比较频繁,因而走了不少弯路。然而每一次换帖的经历以及所走的每一段弯路,都使我有所收获,也使我有所成长。后来经过细心琢磨、深入分析和反复比较,把“四大楷家”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列表统计,发现历代学颜真卿的书法家有成就、贡献大的人最多,故将楷书所临的字帖确定为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勤礼碑》和《自告书》,还有魏碑《始平公造像碑》、《张猛龙碑》等。行草书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最终确定行、草字帖为王羲之的《圣教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此外还有米芾《蜀素帖》、《苕溪帖》、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王铎《赠汤若望诗册帖》等。

历代书法家大力推崇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官清廉,一身正气,被世人称为“心正则笔正”的典范,故而他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磅礴、神采飞扬。所以人品与节操是书法家的安身之本、立命之基。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了父辈们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与品质。成年后进入军营,上过战场打过仗。十四年的军旅生涯,形成了我爱憎分明、刚直不阿的性格,并对我以后学习书法的道路以及书法风格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华商报:鸡毫很软,书写时难掌握。在书法道路上,特别是定位在鸡毫书法之上,是受哪些师友的影响与指点?

管非:鸡毫的特点是弯曲柔软,书写时妙趣横生,写出的字,字形翰逸神飞,字体道骨仙风。

我个人接触并喜欢用鸡毫写书法,是受陈少默老先生的影响。陈老先生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书法前辈,他终其一生都在研究鸡毫书法,将鸡毫书法发挥到了极致。在书法上称得上是开一代先河,被书法界誉为鸡毫书法大师。同时,我对用软毫书写出硬毫的精气神,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和实践的兴趣。加之,用鸡毫写出的书法作品,笔多飞白,散而能聚,和谐自然,趣味深邃。故多年来,我对鸡毫书法始终喜而不厌,乐此不疲。

华商报:陕西书法名家众多,从刘自椟、陈少默、李成海到赵熊等,陕西书法的传承是每个书法家的积累。能说说你和这些师长的交往与学习吗?

管非:1991年我敬拜大书法家陈少默先生,十多年来受益匪浅。

陈老手书赐“福荫堂”斋名,先后再赐多幅书法作品,并亲笔为册页题字,还为“管非书法作品选”题写书名。每次登门拜访,均以“陈伯”相称,老人家从来都是热情接待,诤言相告,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常常向我讲述他青少年时期的往事和趣事。2004年我带习作登门请教,陈老看后高兴地说:“你的字应付场面、赶场子都没问题了。你还年轻,不要急于成名,过早成名未必好。再好好临帖,把功底练扎实,六十岁以后出山也不晚。”陈老仙逝后,我又登门敬请李成海、赵熊、薛军、马正达、李甫运、微末等多位老师点拨指导。我不敢自称是陈少默老先生的学生,但他老人家永远都是我最敬重的恩师!

华商报记者 王宝红 摄影 陈团结

新闻推荐

王发成 把光明送到千家万户本报记者 马沅聪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这一辈子最大的快乐就是靠自己的双手把光明送到千家万户。”60岁的王发成是三原县供电分公司城区供电所的一名平凡的电力工人,从1980年参加工作开始,他就将最美好的年华...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