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慷慨激昂交响乐 黄土地上天籁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之弦板腔

咸阳日报 2013-11-26 23:25 大字

乾县弦板腔剧照

本报记者 赵鹏

弦板腔是古代关中地区的人们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一种古老的粗犷的艺术形式,是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相传最早的弦板腔是从隔帘说书的皮影戏开始的,艺人们将用羊皮、牛皮刻制成的各类戏剧人物,在撑展的纱帘上通过灯光挑动皮影,映像表演。最早的弦板腔只有四个人说唱,被群众称之为“四人忙”。当时在关中乾县一代的农村就流传着一首歌谣:“一辆大车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根”,说的就是弦板腔的最初雏形。

弦板腔,从宋代以来一直以皮影戏演唱形式在民间世代传承。过去关中农村一般在农闲结社、过节过年、求神祈雨、乡间庙会或祝寿祭奠等活动时,大多都演唱板板腔(弦板腔)影戏,此剧种在民间久演不衰。戏是老戏,调是老调,节日图个喜庆,社火里渲染气氛,丰年时锦上添花,便是“弦板腔”的功用。

弦板腔又名“板板腔”,因主奏乐器为弦子和板子而得名。它源于乾县和礼泉、兴平的民间说唱艺术,声腔具有地域原生态的特质,同时也主要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一带。它的主要表演乐器有“弦”(二弦和三弦)、“板”(分蚱板、二板两种),加上唱腔,故称“弦板腔”。其唱腔既豪放悲壮,高昂激扬,又委婉细腻,柔和清亮,能够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具有浓郁的田园牧歌式的观众特色和民歌韵味。

弦板腔的最大特点是音乐唱腔优美愉悦,它的唱腔悦耳高昂,展示了演唱者喜、怒、衰、乐的多种情感,往往能吸引大量的农村听众,为戏曲爱好者欣赏,它的剧目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生活故事,细细看来,堪称一门演绎给皇天后土的古老艺术。

弦板腔历史悠久,其形成和发展可追溯到清朝初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弦板腔被搬上了大舞台,逐渐发展成为优秀的关中剧种,为当时的关中民间所青睐。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弦板腔艺术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但是它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粗犷豪迈的唱腔不但彰显了关中人的淳朴气质,更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流传至今,为此,我们更应将这门古老的说唱艺术代代流传,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乾县整治城乡环境卫生

本报讯(韩志峰)近日,乾县出台多项措施,从细处着手,从民需着想,下狠茬整治城乡环境卫生,使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该县动员全县各级机关干部,以县城街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接合部、镇(社区)驻地、公路...

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