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传统与时代之间——漫议唐永平的书法艺术 陈德宝

咸阳日报 2013-12-13 23:24 大字

唐永平简介:

唐永平,男,1970年生于乾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岐阳印社名誉社长,咸阳书院副院长。书法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第三届全国行草书大赛优秀作品奖(最高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等多种奖项。

认识永平好多年了,看过永平在咸阳举办的两次书法展览。好几次一起参加书法活动时,也曾静观永平挥毫为书。我也到永平的书法工作室去过,感受永平的书写环境。也曾将永平给我写的字,拿回家中细细阅读。前几天,永平送来了由文怀沙先生题签、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唐永平书法集》。书法集印制精美,朴素大气,它成了我这些日子茶余饭后的休闲之物。

永平的书法集长达100多个页码,收录了永平以其擅长的行草书为主兼有楷、隶等书法作品在内的百余幅书法精品,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今年夏秋之际的书法新作。其中既有范仲淹《岳阳楼记》、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样的长篇大作,也有斗方、扇面、对联之类的精致小品。还有他临习的王羲之《初月帖》、王献之《鹅群帖》、《十二月帖》和米南宫的《虹县诗帖》。应该说,无论是创作,还是临作,都是永平满怀激情潜心书写的书法精品,值得反复欣赏玩味。

永平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达到令人百看不厌的程度,这首先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优秀的传统书法的沃土之中。优秀的传统书法,是书法艺术之根,之源,之父,之母。当代书法若不从传统的书法艺术中来,那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无父无母像孙猴子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野孩子。我不熟悉永平的学术经历,也没有问过他。但纵观永平的书法,无论行草,也无论楷隶,凡懂得书法的人搭眼一看,那闪耀在字里行间优秀的传统书法艺术的光芒便映入眼帘,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也为之一振。有人说,欣赏书法作品要看整体效果,不能拘泥于一字一句,一笔一点。此话固然有其道理。但我看字,不仅看整个气韵,还一字一字一笔一画地往过看。我不敢说我有多高的书法修养,也不敢说我的结论就百分之百的正确。但以我数十年来学习欣赏书法练就的目光来看,看字总会八九不离十。我以为,永平的书法这棵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艺术之树,它的根,它的叶,它的花,都与传统书法的大树根系相连,叶脉相通,花香相融。楷隶也好,行草也罢,都可以追根溯源从传统的名帖法书中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对于从事书法艺术的人来说,这一点真的是太重要了。我想,作为永平这样一个成功的青年书法家来说,他是深谙这个道理的。

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谈到传统书画艺术时曾说过:要以全部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全部的功力打出来。这既是可染先生学习传统书画的深刻体会,又是启人心智的至理名言。把可染先生的话引申一下,就是我们学习传统是为了继承传统,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发展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面目。我曾在书法展览上看到一些所谓的“专家”,一边看着某人的作品,一边赞许地点头评论:“嗯嗯,不错不错,像谁谁谁。”对于这样的“专家”,我只能在心里暗然发笑。难道你没有听过,白石老人曾大声疾呼:“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么?书法如果只停留在“像”的层面上,或者只处在别人的影子下,这能算成功吗?如此“专家”,如此评点,应该说误人不浅。永平的书法,毫无疑问地完成了李可染先生“打进去”又“打出来”的过程,在学习传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目。他把古人先贤的长处学习借鉴过来,融入自己的笔下,以我之笔写我之字,写出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和属于自己的认知。如果不是这样,永平的书法也断然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明末清初有个书画大家石涛,也叫苦瓜和尚。他和他同时代的八大山人被绘画界奉为宗师。石涛有一句很经典的艺术论断:“书画当随时代也。”用石涛老前辈的话来观照永平的书法,永平的书法既是传统的,又是个性的,更是时代的。他的书法之中投射着一种时代的精神和气息,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求新求变的精神。永平的楷书,法度谨严又和蔼可亲。永平的隶书,苍茫挺拗又朴拙清新。永平的行草,自然流畅有如行云流水,又往往大开大合,大放大收,善于造险而又像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令人美不胜收,陶然怡然,不酒自醉。

这,就是唐永平书法的时代精神。了解了永平的书法,再回头来看他这些年来20几次参加国展并多次获得中国书法兰亭佳作奖等多种大奖这些成就,人们也就不以为怪了。(B)(11)

新闻推荐

乾县花口初中初二王嘉仪家里书多一套一套整整齐齐地摆

乾县花口初中初二(7)王嘉仪家里书多,一套一套、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柜上,看得人眼花。多数是老爸在当当网上买的,还有老妈在书店买的、表姐表哥送的、以前订的《少年月刊》之类的书,都快放不下了。我爱看...

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