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既然来了,就不当逃兵!” ——记渭城二初中数学教师何晓霞

咸阳日报 2013-03-06 08:57 大字

记者 景东旭 通讯员 岳铁峰 曾静

“既然来了,就不能当逃兵!”这是渭城区第二初级中学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何晓霞的座右铭,在拥有诸多“优秀”头衔的同时,她还拥有一个千金难买、学生和家长都十分认可的“好名声”——渭城区“首届感动渭城教育人物”。

1982年7月,何晓霞从乾县师范学校毕业,像许多刚毕业的学生一样心高气盛、踌躇满志。但当她背着铺盖卷,风尘仆仆来到一所偏远农村小学时,四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空荡荡的,偌大的校园只剩下她和另一名女教师,她真的有些后悔,但第二天,当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纯净又充满渴求的眼睛,何晓霞的心,慢慢地静了下来。她想,国家培养这么多师范生干什么?不就是要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吗?既然来了,就不能当逃兵,要尽心尽力把学生教好!

农村孩子接触面窄,在数学教学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直观的理解,何晓霞几乎堂堂课前都要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进行演示,这样,就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不再觉得数学知识枯燥,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激活了。学期结束时的全乡大联考,他们班的成绩在全乡名列前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何晓霞被评为为人师表先进个人,她是受表彰的先进里最年轻的一个。

1987年,调入渭城区第二初级中学第二年,何晓霞接了一个烫手“山芋”。这一年小学五年制改六年制,学校没有初一新生,应部分家长要求,学校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降级组成初一,何晓霞成了班主任并兼任两个班的数学课。接手之初,学生经常会恶作剧,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常常按下葫芦浮起瓢,她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没有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这些孩子,习惯差、基础差,常常被否定、被忽视,心理脆弱,缺乏自信。他们期望被重视,目的就是想引人关注。原因找到了,办法自然也就有了。她及时调整策略,根据不同个性,找到其闪光点并肯定,扬长避短……变“批短”为“扬长”,不批评学生的不是,而是拿着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待“顽固”学生,何晓霞就到他们家里去进行家访,一方面寻找孩子“固执己见”的原因,另一方面寻求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一天放学,何晓霞把女儿托给别人去家访,这个家长做小生意,回来很晚,她一直在院子等到八点多。当何晓霞将情况说明后,家长的态度让她意外,他说他也管不了,还说,这娃没救了。何晓霞说:“我一个当老师的都没有放弃你孩子,你有什么权利放弃?”家长一下子愣住了。何晓霞趁势给他讲了孩子的很多优点,谈完话已经很晚,这个家长领着孩子坚持要把何晓霞送回家,在路上这个孩子说:“老师,我再也不捣乱了,好好学习!”何晓霞笑了,虽然累,但她觉得累得值!果然,从这以后,这个孩子真的变了。

不但这个学生变了,这个班都变了。班风越来越好,学风越来越浓。三年时间,他们这个班连续被评为学校的先进班集体,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表现也很突出,屡屡获奖,还有一名同学当上了市级三好学生。中考时,全班全部升入高中或中专、技校,没有一个辍学或误入歧途,这是让何晓霞最欣慰的。

30年,何晓霞没请过一天假,没有提前回过家,哪怕是一小会,常常是别人家都已经开始吃饭了,自己还在给学生辅导或者和学生家长谈话。女儿小时候常蹲在家门口等何晓霞回家做饭,可何晓霞始终也没有做到。

1996年,父亲病重,但期中考试即将到来,她忙着上课复习、监考,想着等考完再回去,可万万没想到,考试还未结束,噩耗传来,父亲走了,来到父亲的灵柩前,她的心碎了,这成了她一生永远的遗憾。

30年来,送走的学生一茬又一茬,她没有歧视过任何一个学生,也没有赶撵过任何一个问题生。她用真诚感动着她的学生,用执著鼓励着她的学生,而她的学生,也用成绩和成就感恩着她的教育,何晓霞——一个不当逃兵的好战士!(E)②

新闻推荐

乾县社区中心创新管理方式让居民享受贴心服务

本报讯(张高峰)目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社区如何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已成为一个新课题。今年以来,乾县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方式,通过精细化、...

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