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笑脸为什么越来越少
不久前,一位朋友忧心忡忡地告诉我,她的孩子在家里从来没有笑脸,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听了以后我一直有些纳闷,小小年纪,原因何在呢?。
应该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了教育在中国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人的成长历史。
为什么教育在世人眼里总归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人的成长的方向和目标。可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恐怕十个人有十二种回答。传统的回答不外乎是要孩子有出息、出人头地和养儿防老。现代的回答是成功、超越自我,独立生活。
其实,在人的一生这七八十年中,按生理上划分,大概七年为一个教育周期:1—7岁是依赖期(离不开父母);7—14岁是半独立期(企图脱离父母或老师);14—21是独立期(逐步依靠自己);21—28岁又回到依赖期(男女结婚后的相互依赖期);28—35岁是成熟期(生活中的一切基本靠自己),35—75岁属于奋斗期享受期……
说到底,笔者以为读书和教育无非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人找工作、找对象的能力。比如从七岁上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大概要花十几年,如果大学毕业还不能独立生活,即不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去找对象恋爱,去成家养儿育女,那么可以说这个人所受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他还要让父母操心,还不可能走进社会独立生活,也可以说是没有真正成熟。
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中与西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总把孩子当成孩子,且实际上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情感寄托,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甚至不让孩子离开半步,弄得孩子身体虚弱,情感脆弱,心理软弱,意志薄弱。这与西方人把孩子当朋友,18岁左右就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去闯世界大不一样。
笔者做过多年教师,我的教育实践中有一个体会:其实孩子不是一个水桶,随便你灌输什么就会变成什么的机械仓库。他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实体,他对世界、人生的看法和经验是主动的接受体。有人说,这世界信息爆炸,要学的东西太多,教育成了终身的事情。是的,这话不错,但是教育的主体是人,这一点始终没变。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你就会不难察觉到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小孩大多数很少笑,见了陌生人非常害羞,小小的模样中透着那么一份过早的严肃。而西方的小孩则恰恰相反,非常外向,喜欢和陌生人交谈,善于表现,逗笑,总是一副笑模样,即使生气也不沉默,甚至连年过半百的西方人,有时他们的行为、思想也单纯得像个孩子。
也许你可以推说是文化和民族性格上的差异,但仔细想想觉得还不完全是这样。例如,当你和一、两岁的小孩在一起玩时,你会发现东、西方的孩子几乎是一样的无拘无束,一样的调皮不管不顾,脸上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渐渐地,东方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开始减少笑容,失去天真。关于这点,愚以为与家长们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孩子的心是敏感脆弱的,有时一个不经意的言语,心不在焉的眼神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伤痕。孩子的性格有时就像是一根有弹力的橡皮筋,当你给予鼓励与关爱时,他们就会发挥得更好,性格也易变得外向,自信增长,喜欢接受挑战、冒险。当然,有时也会发挥过度,就如老话说的“人来疯”。但实际效果是积极的,能激发出孩子的内在潜力;当你打击、责怪孩子、夸奖别人的孩子或当着别人的面谦虚地说自己孩子的不足时都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受挫,能力缩回到最小的极限,使其顾虑增多,笑容减少。有时,甚至当你在孩子面前嘲讽别人的孩子时,对你自己的小孩也是一个无形的负面教育,孩子会潜移默化地产生他人可能也会嘲笑自己的恐惧感。
在国外,你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家长对孩子总是充满信心与鼓励,接送孩子上下学时问孩子过得愉快吗?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毫不吝啬地给孩子一个紧紧的拥抱,告诉孩子:“我为你而自豪!”甚至当孩子经过尝试后而失败时,也会拥抱孩子并告诉他们,我为你的勇敢而自豪;而中国的家长绝大多数把自己的爱深埋心里,把对孩子的爱转变为严厉的鞭策,甚至还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于孩子小小的肩头上。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不动声色,默默欢喜,为的是不愿让孩子骄傲自满,常常把对孩子的要求建立在自己认为是好的基础上,而不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乾县杨汉中学:汪仁林荐文)(E)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史战伟记者辛建斌)2月14日,乾县黉学门中学迎来了自己的诞辰之日。此日,黉学门中学广大师生满怀激动喜悦的心情参加了乾县县委、县政府在此举行的揭牌仪式。据悉,2006年9月乾师与几所中专学校合...
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