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场周荣光
在过去的咸阳农村,每个村都有打麦场。那时没有收割机,都是人工割麦。割回后必须要经过碾场、脱粒、扬场、晾晒,待麦粒干硬了才能入库。所以,收麦前先要光场。
“清明不光场,麦在土里扬。”场大约有一、二十亩大。清明后的第一场雨下过,农民就套上牲口拉着石碌碡,对场面细细进行轧实碾平。停几天再有场雨,再轧再碾。经过这么几次,场面就碾出亮亮的带有青黑色的一层皮,平整硬实,干净光洁。最后,当金黄色的麦浪在农民们身后一片片退去,一捆捆麦子被一车一车拉运到打麦场上。
在晴好的日子里,成捆的麦子脱了捆,摊开在场上。人们用木叉把顶着沉甸甸麦穗的麦捆挑蓬松,让太阳光透进去。在正午的太阳下晒过两个小时,差不多就晒干了,老人们就顶着草帽,吼着秦腔,摇着鞭子,牵着喷着响鼻的牲畜拉着石碌碡一圈圈地转圈碾场。碾过几遍后,要重新起场,先将被碾轧过的麦秆翻挑,使脱落的麦粒落下,再用扫把扫到一边,攒成一堆。再将被碾轧过的麦秆再次翻挑蓬松,接受阳光的暴晒,两个小时后再用碌碡轧,直到穗上的麦粒完全脱落,被清扫出来归入一旁越来越大的麦堆。接下来就要垛麦秸。一人打起尖叉,两人在两旁用木叉护着,把垒成小丘的麦草挑起来,拉到场边堆成垛。其余的人们用刮板、木耙耙、扫帚等连推带扫,把混杂在一起的麦粒麦糠攒成小山。紧接着就要扬场了。
“吆车打的回头鞭,扬场使的左右锨。”打麦场上,扬场是最讲技术的农活。会扬的,手操木锨,瞄着风势,顺着风头,或左或右起手,铲起带糠带草的麦粒,迎风抛出一个弧度,随着一阵“唰唰”声,麦粒和麦糠就分家了。不会扬的,扬起的麦粒和麦糠总是不分家。行家里手则根据风的大小,或直或斜地抛出去,其动作很到位,分寸和力度拿捏适中。随着木锨的抛扬,麦粒麦糠顷刻分离,下风头是麦糠碎草,上风头就是金黄的麦粒了。扬场时,还要有个人用大扫帚扫过浮在麦堆上糠和细麦秸秆。随着扫帚的起落,那些不易和麦粒分开的杂物被轻轻扫去,干干净净的麦粒就慢慢地堆成了小堆。扬场过后,一袋袋沉甸甸的麦子装好再拉回家中,终于,三夏的龙口夺食可以暂告一段落了,人们的脸上泛着丰收的喜悦。
晒麦还是在打麦场上。晒麦最怕落雨,夏天的白雨说来就来,如闻雷声,天边涌上乌云,麦场上就显得一片忙乱,人们把尚未碾完的麦子先摞起来,有条件的再盖上苫布。晚上,倘若还没来得及把扬出的红麦运进场房,人们还要睡在打麦场上,看护麦子。
光阴荏苒,麦子年年黄,麦场却渐渐有了变化:碾场时由拖拉机代替牲畜,小碌碡换成了大碌碡;后来有了脱粒机,再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金黄的麦田瞬间一片空旷,不出麦地,粮食就装进麻袋里,再也用不着打麦场了。
打麦场是千百年来乡村生活的重要场所,见证过人们的喜怒哀乐,昔日打麦场上劳动的场景想必还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B)(13)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孟丽君实习生赵柏杨)5月26日上午,由市慈善扶贫协会主办,渭城区慈善扶贫协会、渭城区教育局协办的2017庆“六一”向全市2370名贫困儿童送爱心联合慈善大行动启动仪式在渭城区文汇路小学举...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