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与陵为邻】 唐贞陵的 “四门张”

西安日报 2017-03-08 10:32 大字

位于下宫旧址的“大宋新修唐宣宗庙碑”

位于唐宣宗贞陵陵园四门的四个自然村,都有张姓村民,人们称之为“四门张”。记者近日在贞陵采访时,听到许多关于“四门张”与贞陵之间的传说和故事。

“当年是守陵人”

“四门张”横跨两县,呈菱形分布于泾阳和淳化县交界处。

泾阳县兴隆镇崔黄村老文保员、70岁的黄政海说,唐王陵西门是兴隆镇白马杨村张红自然村,南门是兴隆镇寺底何村辕门自然村,东门是兴隆镇仲麓村山庄自然村,北门在淳化地界上,是石桥镇富德村石马坪自然村。张姓是这四个村的大姓,传说唐朝时,“四门张”给人家守陵,当时每个陵园门上有阙台,上边有看陵用的亭子,“四门张”就在上边轮流站岗、放哨。

该传说在贞陵一带流传很广。

山庄村80岁的张有志告诉记者:“我村原来都姓张,其他姓是后来迁移到这的,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人还都姓张,有1000多人。”

家住张红村的白马杨村支书张亚文说,现在张红全村姓张的也占有百分之九十,400多人。

“不算出外工作的,现在辕门村姓张的有100多人。 ”辕门村张钊说。

“都在兀一堆祭坟呢”

张有志儿时曾听他们村老年人说,山庄姓张的老祖先叫张克继。张克继有四个娃,四个娃分了四摊子:北巷子,中巷子,前巷子,东巷子。这阵成了四个组啦。张克继的坟,就在山庄村东北的杨赵村北埋着呢。那儿有2亩多地呢,是山庄张姓家族的坟地,原先也是山庄人的地。过去山庄村姓张的都在兀一堆祭坟呢。他小时候还去过,听过戏。现在坟都开了种地啦。山庄张姓过去有家谱,清末战乱时,不知道是烧啦,还是让逃难的人背上走啦,弄不清啦,也知不道家族的来历啦。

72岁的张钊告诉记者,辕门张以前有统一的祖坟,大年初一都去那里祭祀,后来都平啦。原来辕门张有家谱,清末战乱时被烧了。

张亚文说,张红村张姓也是一个老祖先。大家还知道张红村张姓的老屋,第一代人来给人家看陵门的时候住的是窑洞,位置就在现在张红村中。

张红村76岁的张宏发听传说,张红村张姓最早的祖先是弟兄两个,最后分为两门子,东门子和西门子,延续下来就是东份子、西份子。他所能记得的是,祖坟在村南边,规模大得很,要占几亩地呢。他们清明上坟,自古以来有个讲究,东份子在清明先一天上,西份子在清明这一天上。进入农业社以后,把乃坟平啦,种成地啦。

“是张士贵的后裔”

张有志听前辈老人说,“四门张”就是跟随唐太宗征东大将张士贵的后代。张士贵因为犯了错误,贬到贞陵这看陵来啦,成了守陵大将军。

根据《旧唐书》记载,张士贵善骑射,臂力过人,在唐朝完成统一大业中累有战功,提拔为虢州刺史,后由于多次跟随李世民出征,屡建战功,先后被提拔为秦王府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显庆初卒,陪葬昭陵。

从《旧唐书》看,张士贵没有犯过足以要贬为守陵人的罪。当地的传说,可能是受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等北宋以后出现的讲述隋唐故事的文学作品影响。在《薛仁贵征东》里,张士贵是名嫉贤妒能的奸臣,这显然不足为信。如果“四门张”真是张士贵的后人,那么即使是“四门张”的先祖因犯了法来贞陵守陵,也是张士贵的子孙,而非张士贵本人。历史上功臣后裔做官的不少,而且依仗先祖势力肆意妄为、违法乱纪,最终被惩罚甚至斩首的大有人在。

张宏发告诉记者,他们的老祖先一直在黄土高原上,受生活所迫,没有啥文化,文字资料留下来的太少,可以说就没有,所以大家只是从想象出发猜想。

“到唐王陵上烧过纸”

记者观察发现,唐贞陵所在山上的岩石很薄,而且含有硅质结核。

张有志、黄政海等告诉记者,贞陵这山里石头都是烂石头,只能做墓道石条。当地传说,贞陵的石刻,都是从富平运过来的。每年冬季,在路上泼水,结了冰以后,把石刻放到冰上,前面套几匹马拉,每年在解冰之前拉上一截,最后攒到贞陵。陵刚建成以后,石刻都跟真的动物一样能吃能喝。被当地人叫石鸡的鸵鸟石刻,每天黎明打鸣。这石鸡一叫鸣,“四门张”村里的鸡才统一开始叫鸣。原先在贞陵南的白王村有个金盆,下再大的雨,冲到兀,水就不流啦,所以泾阳县这西北原叫金盆原。神道南头两个叫天禄的石马,一晚上渴了,就下去到乃喝水呢。“四门张”的人天天晚上能听到马铃响,早上起来能看到路上有马踏下的脚印。因为石马吃庄稼,所以“四门张”地里的麦总是长势不好。后来陵上的宝被盗啦,鸡、马没有了灵气,就不动弹啦,也不损坏庄稼啦。

张宏发儿时跟着大人到唐王陵上去烧过纸。当时大人说,你不给烧纸的话,兀陵上的石马一到晚上,就下来把庄稼吃完啦。当时这周围的很多群众一年到清明节啦、十月一啦,就去唐王陵上烧纸,祈求唐王陵显圣,把马管好,不要叫马吃庄稼。

石柱上的缝隙

张钊少年时,每天上北仲山上砍柴,因此经常上贞陵陵园南门内的长土梁走马岭。

关于走马岭,崔黄村68岁的王纪昌、91岁的王生春等人告诉记者,当地有个传说,贞陵建好后,为了防备盗墓,从走马岭西边沟里取土,筑起了一道土梁,让人以为墓道在这个土梁下边,实际上墓道口在旁边沟里。驮柴的牲口可以在这土梁上边走,所以叫走马岭。

贞陵神道南头的华表,当地人称作石柱,西边的顶上一节与下边连接处裂开缝隙,略有倾斜。张有志曾听到一个传说,唐王陵建成后,这根石柱上岸一节子跌下来啦,守陵的没人能把这弄上去。一天来了个白胡子老汉说,唉,这容易得很,拿土把乃就拥上去了。“四门张”的人按此方法,将掉下来的一节石柱安了上去。因此,现在石柱还留有缝隙。另有一传说,有盗墓贼听山庄村老人说,陵园东门外的土阙下边有宝,心想,这守陵人的话肯定没问题,就去挖,结果刚挖到半截,半边天都红啦,盗墓贼吓得跑了。

如今泾阳县文物局确定的贞陵村文保员,集中在“四门张”包围中的崔黄村,山庄村虽然有一名,但不姓张。

红地毯要铺三里路

“辕门村因为在陵南岸的正门,就叫辕门。”王纪昌向记者解释。

2月15日记者在辕门村采访时,碰到了张钊,他不仅热心地介绍情况,还领记者到他们村西南的田地看宋代立的“大宋新修唐宣宗庙碑”。张钊说,立这块石碑的地方就是唐代贞陵更衣亭,过去能看到石碑下边的龟,现在被土埋住了。传说当年皇帝祭陵的时候,到这换好衣裳以后,才上陵根底子兀祭祀。

张钊说的更衣亭,正式名为下宫。

崔黄村文保员王志兴、王朝英、兴隆镇寺底沟冯家沟自然村冯生贵等告诉记者,传说原来人来祭奠,把马拴到辕门这,然后步行上去祭奠。路上铺的有地毯,从辕门一直铺到石狮子的陵园南门里,有三里路。因为来祭祀的都是后代的皇上和大臣,这条路叫官道。每次来祭祀,都要给陵园南门前立个碑。人们把立碑子的地方叫碑子壕,过去净是碑子、亭了啥的,上世纪50年代初还有二三十块碑子,后来有人把碑拉走了,有的当铺门石,有的当门墩,或做打胡基的台台、铺牛槽底子。

石马坪已经没有人了

“四门张”人口历史上迁徙多。

张有志告诉记者,从山庄分出去的张姓,有到淳化,有到甘肃。

张亚文、张宏发说, 从张红顺出去的人多。旬邑有个张红镇,传说是从张红分上去的。以前他们年年过年的时候下来祭祖。过去全靠步行,路程又远,后来有一次人家走的时候把神轴背上偷着跑啦,不下来了,还传来话:“你要祭祖,你上来。”另外在淳化县还有一个村是从张红分出去的。

张钊说,从辕门张也有分出去的人,传说南边原底下的立门张村,就是从辕门分出去的人。

然而石马坪的张姓却消失了。

张有志听说,因为石马坪乃生活条件不好,人喝了那儿的水容易得柳拐子病,即大骨节病,姓张的后来迁走了,不知道到哪去啦。

“因为贞陵北门过去有石马,地势平坦,所以把这里叫石马坪。”富德村67岁的老书记张新忠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石马坪有200多口人,但都是解放前后从外地迁来的,而且只有一户姓张的。改革开放后,山东、安徽等地方的人都回老家了,剩下陕南的六七户人,后来都搬到他们富德自然村。前些年,石马坪的石刻也都被文物部门搬到县城。这里留有大量的老窑洞,没有人知道那些老窑洞是啥时候挖的,原来的主人到了哪里。

新闻推荐

《走访关中帝王陵》之 唐宣宗陵

西门石狮唐宣宗贞陵■记者金石文/图【陵主档案】晚唐“小太宗”唐朝的第18位皇帝唐宣宗李忱,系唐宪宗李纯第13子、唐穆宗李恒弟。按常规,唐穆宗有后人,轮不到李忱做皇帝,而...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