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追随水梦的叹世之作 ——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

咸阳日报 2012-03-27 23:58 大字

形成了筛珠洞、卧牛石、美人浴、情人岛等自然文化景观。图为被称为“美人浴”的自然景观。

排沙漏斗。

郑国渠第六代引泾工程泾惠渠渠首枢纽。

本报记者 刘伟 实习生 雒维 徐莉莉 文/图

核心提示:

郑国渠,被赋予政治色彩推上历史舞台,本是一个救亡图存的“疲秦之计”,反为壮大秦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促成了秦的强大和六国统一。这项“为秦建万世之功”的水利工程,更让平凡黎庶记住了其落到生活实处的关怀,它淤灌着泾洛之间的万顷粮田,使瘠薄的土地变成了富庶之乡。走过了两千余年,如今,这条凝聚世人智慧和辛勤汗水的古渠,作为泾惠渠灌溉工程的源头,依然润泽着沿岸周边的百姓。

水牵民生,渠载千秋

在幽静的张家山谷口,泾河水宛若一条银色的缎带,顺着蜿蜒的渠道向东流去。千百年来,这条渠用自己无私的爱哺育着沿岸勤劳淳朴的人们。

如今,这条渠经过历代改造,作为第六代引泾工程泾惠渠,依然承载着历史使命,继续为这块古老而又富庶的土地注入着神奇的活力,至今川流不息。

而这富庶一方的渠道就是两千多年前兴建的引泾工程——郑国渠。历经岁月的洗礼,现在的郑国渠已经静静地躺在了那里,只有通过考古专家考证研究的脚步,来向人们诉说其千百年来所立下的汗马功劳……

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

经过岁月的冲刷,如今的郑国渠渠道已荡然无存,但突兀不平的土地,却承载着历史的更迭和人性的冷暖。

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郑国看到这个极具天然优势的风水宝地,是惊喜还是惆怅?是企盼还是埋怨?或许他已知晓修建这条渠的裨益无限,或许他已预料其中的深奥玄机,做一个罪人,抑或是做一个功臣,郑国在追问!

洪水肆虐,饿殍遍野……奸佞、使命、天职,站在历史的节点上,郑国作出了抉择。

不求历史照汗青,但愿一时为百姓。从那一刻起,郑国与修建者头顶着烈日,夹裹着风霜,徒步行进在前人尚未染指的旷野中,倾心竭智,开始了他一生最具挑战性的工程技术实践。

凿山、挖沟、运土……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修建者将这里变成了最为壮观的梦工厂。

如同一道彩虹,泾水两岸呈现出了东西跨度2300余米的拦水大坝。

没有先进的土木工具,也没有现代大型机械,手抬肩挑,麻绳钝器,在当今看来,这已经是一部旷世之作。

追溯我国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早从西周时期已经开始,当时,人们只是利用河水以简单的自然挹注的方法进行浇灌,还不能修建较大的水利工程。

在实践中积累着经验,在岁月中沉淀着智慧。

劳动人民在同自然界斗争的实践当中,逐步学会了建设较大的水利工程。

如果说“西门豹引漳灌邺”,使魏国的河内之地很快富强起来;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使巴蜀之地成为天府之国。那么,郑国渠无论从建设规模还是设计理念上堪称之最。

郑国渠不但其规模远远超过前两项水利工程,而且采取了“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的方法,巧妙利用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级阶梯的最高线上,灌溉着今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大荔等县(区)的数百万亩田地。

它的绝妙之处更在于从渠首的设计到拦河堰的筑造,从引水渠和干支渠的增修再到截断小河的“横绝”技术,可谓配套完整而科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工程体系。

“郑国渠以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成为水利史上的明珠、科学之水的典范,不但在我国水利史上是少有的,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水利工程。”有专家曾给予这样评价。

惠泽千秋的一项工程

公元前236年,灌溉农田四万顷之多、绵延300多里的郑国渠兴建成功。

从此,这条蜿蜒盘旋在三秦大地上的郑国渠,掀开了关中平原灌溉农业的第一页。

这项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并不是一般的引水灌溉工程,而是具有淤灌压碱性质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开凿,人为大规模引来浑水淤灌,扩大了耕地面积,使低洼盐碱土壤变成了良田美壤,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不难想象,那时的一湾渠水,带给沿岸百姓更多的是丰收的喜悦。

《汉书·沟洫志》载有当时一首歌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赞曰:“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事实上,这条凝聚世人智慧的郑国渠,其灌溉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直至近现代的泾惠渠,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始终是关中平原最重要的灌溉系统。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我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从郑国渠到泾惠渠,郑国这个千古工匠的精神就像奔腾不息的河水一样被代代传承,带来了泾河流域的美丽富饶。

“疲秦”反增秦国力

然而,就是这么一项令世人所惊叹的宏伟工程,却缘于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

秦王嬴政当政初年,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统一天下的雄心已渐显露,燕、齐、楚、赵、魏、韩等六国惶恐不安,纷纷想办法阻止秦国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这些战战兢兢的国家中,与秦国相比邻的弱小韩国所感到的威胁最强烈,随时都有被秦并吞的可能。

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以韩桓王为首的韩国贵族抛出了救韩的锦囊妙计——“疲秦”计划:选派韩国水工郑国,游说秦国兴修水利,妄图利用这种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他预想的“疲秦”目的,使之无暇东顾,以延缓秦人东进攻韩,暂解韩国亡国之忧。

于是,经过一番谋划后,被后人称为一场没有硝烟的千古奇战孕育而生了。

肩负着拯救韩国命运的郑国奉命来到秦国,向秦国的当政者谏言修水渠引泾河水来灌溉农田。

细细思量后,郑国的“引泾入洛”建议得到了秦国重视并被采纳,任命其主持兴建这一水利工程。

然而,正当郑国渠兴建工程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时,韩国的“疲秦”阴谋败露,秦王勃然大怒,想要杀掉郑国。

“此渠成,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颇有胆略和远见的郑国一句辩说,便说服了雄才大略的秦王,命他继续督办施工。

毋庸置疑,修建水利工程对开发关中农业意义重大,远远能够抵消对国力造成的消耗。

历经十个春秋,在郑国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终于修成了这条引泾大渠。

事与愿违,郑国渠建成的结果与韩国的初衷大相径庭,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郑国渠的修建,使得八百里秦川一跃变成了良田沃土,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力,关中平原成了秦国大军的粮仓。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其消灭六国梦想的实现。

走过了两千余年,背负着多重意义的郑国渠虽然没有了往昔的辉煌与骄傲,但它作为中国水利史上最为璀璨瑰丽的华章,却值得人们去熟知、去体味……(C)⑤

相关链接:

郑国与郑国渠

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郑国渠是由其主持兴建的。

郑国渠是古代关中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渠首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它沟通泾洛两河,与渭水并行东流,全程300华里,灌田400万亩。战国末年,郑国渠的建成,为秦王政的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支撑了历代建都关中的封建王朝。在后来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里,它一直为关中的农业服务,使关中成为闻名的“天府之国”。(C)⑤

新闻推荐

咸阳市4家预防接种门诊成省级示范门诊

本报讯(记者陈飞)4月10日,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省卫生厅授予的全省首批15家“预防接种省级示范门诊”,咸阳市秦都区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礼泉县阡东中心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泾阳县三渠卫生院预...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