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咸阳(五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第三集 创新之都
公元前221年农历十月一日,被秦历法更新为正月正日。刚刚成为帝都的咸阳城披上了吉祥的瑞雪。
这一天恰好是秦始皇的39岁生日,也是他称帝后的第一个生日。
帝国的大臣们纷纷揣着精心书写的贺寿诗章,赶到皇宫为始皇祝寿。
没料到秦始皇没有丝毫过寿之意,也不是得天下后所应有的踌躇满志,而是带着忧患的语调说:我等君臣须得明白,华夏之积弊,非彻盘整治无以重生。
满朝文武顿时愧疚无比,纷纷将贺寿诗章揉成一团,丢进燎炉。
于是,便开始了决定帝国命运,也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政治体制的廷议。
多数有功之臣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秦继续实行周代的分封制,唯有廷尉李斯坚持变法路线,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心中早有主张,他从维护皇权和天下一统的大局考虑,坚定不移地支持郡县制。
随之,秦始皇关于郡县制的诏书颁布,全国上下高效而有序地建立起四大政治管理体系:
中央决策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皇帝本人、中都官长官、博士与大夫,通过廷议的方式进行决策。
中央政务体系
这一体系由丞相为轴心的三公九卿组成。
郡县施政体系
这一体系由郡、县两级各类官员组成乡官体系
王学理:乡和里都是基层单位。对居民的管理就是里,从行政管理上这就体现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非常严格。“亭”是什么呢,五里设一个亭,这个亭相当于派出所。
孙家洲:秦朝大臣李斯等人在歌颂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海内为郡县,法令又一统”。我想这是他们作为当时的统治集团高层人物来评价他们这个统治集团两大历史贡献所谓
“海内为郡县”是说它的国家管理体制,实现了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体制。这确实是秦朝的统治者给后世子孙留下的一个宝贵的历史遗产。“法令又一统”这是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管理体制方面做出的另一个重要的贡献。
秦帝国政治体系以皇帝为中心,确保皇帝的权威和国家政令的统一;国家公职人员不能世袭,均实行严格的考核与任免,确保官员的素质与各个机构的政务高效。秦帝国建立后,能在短时间内成就那么多的业绩与工程,正是这种高效政务的运转效应。
孙家洲:这个高效是怎么实现的呢?是通过秦国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或称之为统治体制而建立起来的。在秦国国内没有君臣之间的过多的矛盾与斗争,上令下效。
纵观中外政治史,秦帝国的政治体制绝对是开天辟地的创新,也是摧枯拉朽、促进国家机器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举措。它设置之完善、程序之紧密、布局之科学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系统管理思维,堪称世界史上的奇迹。不但此后中国2000余年内始终延续这一体制,以至整个世界都在借鉴这一国家治理的黄金分割法则。而那时已经衰落的古希腊还是城邦制,不知大国系统为何物,罗马帝国还在萌发阶段,对中国的秦制更不知所云,世界其他地区的族群,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具有如此规模的国家,当然更谈不上有宏大的治国思维了。
肖云儒:它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用法制管理了这个国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在西方历史上也是第一。这样东方的独裁主义大帝国和西方带有民
主色彩的一种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分道扬镳。
夏遇南:古代的四大文明最后都形成了统一的帝国,都发展成了一个帝国,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假如这个文明没有最后形成帝国的话,这个文明的影响是有限的,甚至可能被历史所磨灭消失。
雷依群:秦人以改革开放以创新闻名于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第一,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型到由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第二就是秦人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大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心德;第三点就是秦人他依法治国,这种法治精神,应该说是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历代虽然都对秦法有这样那样的指责,但是总体来看,秦人的法治精神在历史上还是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点就是秦人第一次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清代有一个著名的外交家叫薛富成,他写了一个出使日记,在这个出使日记里面他就讲到,西方人把中国人称为“CHINA”,这是秦人的一个印记。
孙家洲: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体制建设必须看到,那就是建立了一个集权制体制。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其中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百官宫卿制度等等。清朝后期谭嗣同曾经讲过:两千年执政,秦政也……秦朝在历史的贡献更多的应该从体制体制、政治制度中国方向去给予追寻和研究。
在帝国体制的高效运转下,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这些革故鼎新、我们今天依然享用的创新措施很快推出了。
它不是以胜利者的武断,排斥六国好的文化成果,而是海纳百川般的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从而整
合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字、货币、道路和度量衡。
统一货币是其中最成功的改革。
原先的战国纷争导致货币各行其是,混乱庞杂,极大地影响了市场交流和经济发展。
货币影响经济,经济支撑政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秦始皇在货币统一上下的工夫最大,改革也最彻底。他下令废除六国货币,统一为形体和价值统一的“秦半两”币。
“秦半两”呈“内方外圆”形,内方便于穿串,外圆不易磨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崇尚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这一切改革创新都是首开世界“标准化”的先河!
秦帝国在一种没有先例、没有大工业管理的历史条件下,走前人未走的探索之路,把交通、文字、货币等都统一在帝国意志和历史发展规律所要求的“标准”中。执行过程有法制的规范、有严格的责任制、有精细的考核。
(秦《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工律》竹简)
这些法定的秦帝国标准化模本,当属世界首创。直到18世纪,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先导的西方工业生产才有了标准化的要求,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标准化”的延续和发展。
秦帝国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
孙皓晖:在工业和商业方面秦国最大的基础奠定于吕不韦时代,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思想,而且给秦国带去了商业精神和工业精神。
王子今:秦对技术的重视,包括机械的发明,水利的开发和兵器的改进等等,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对于秦的统一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个技术追求其实体现了秦人精神里面的倾向于我们今天称之为科学的这种态度。
收缴天下武器也是秦帝国反对战争,保障统一的创新壮举。
据专家统计,当时共收缴各国铜类兵器66万余件,铁类兵器89万余件,战车弓箭等部件236万余。始皇下令全部熔铸,化为十二尊巨大的金人分两排立于咸阳宫前的广场上。
中央集权制管理的大国,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万里长城、兵马俑及四通八达的道路就是在这种体制下横空出世的宏伟巨作。
关于修长城,秦以后的史学家多是诽谤攻陷之词,甚至不惜把齐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栽到秦始皇的头上。实际上秦帝国只不过是把六国长城连接,巩固维修了一下罢了,至于劳力成本远远低于屯兵抵御匈奴所需要的成本。更大的意义在于,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今天的中国人,谁登上长城,没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呢!
还有兵马俑,它作为秦始皇的从葬品,着实耗费人力、财力,长期作为秦始皇的罪行之一。但它与春秋时代的活人陪葬相比,总是一种先进和文明吧。
而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宝在今天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也大大高于当年修建时的成本。今天,无论哪个国家的游客站在兵马俑面前,能不被2000多年前的奇迹所震撼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把水和利组合起来、使自然之水利于民生的也是秦帝国。他们举大国之力所兴修的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等水利工程,造福秦国,使统一中国有了强盛的物质基础;也造福后代,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吃饭问题。
源于今天咸阳泾阳县的郑国渠是最为艰巨的工程之一。这里地势较高,水流急湍。郑国在瓠口筑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西略低的有利地形,使主干渠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凿在灌区的最高地带,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灌溉面积。全长150公里,灌溉面积达4万余顷。
堪称世界最早高速公路的秦直道由今日咸阳淳化县起步,沿子午岭主脉北行,直达陕北定边县南;再由此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至内蒙古包头市,全长1800里。它是帝都咸阳至九原最捷径的道路,有效地抵御匈奴的进犯。
长城、秦直道、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五大工程和秦驰道、秦桥梁等等这些秦帝国所开创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不仅仅只是空前的物质载体,更迸发着秦帝国开放的胸怀、走出去的胆略,以及把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一体的超前意识。
孙皓晖:在对陆地文明,在对海洋文明,在对游牧文明这三个文明的融合性上,秦人通过他的历史以及他后来达到的创造都非常好地完成了这三方面的结合。
最为惊异的是,在那个没有高科技测量手段的时代,秦帝国竟然把秦咸阳宫、始皇陵、连云港海边的秦东门三点一线地排列起来。
解释只有一个,人的胸怀和胆量往往会超越人的技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有幸的是,先后作为国都和帝都的咸阳,随着秦国的强大而扩充,其建设成果也成为秦帝国的创新伟业之一。
王学理:咸阳城发展有个过程,由小到大。最早由渭河北边到渭河南边,到秦惠文王的时候慢慢政治中心开始转移就向渭河南岸发展,特别是到了秦昭王时代,这个地域就整个扩大,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这应该说是咸阳城发展的第三阶段。
帝都咸阳的建设规模充分展示了秦人气魄和丰富想象。
秦始皇施展他千古一帝的非凡想象,把帝都与天象对应,进行极具浪漫的模拟建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由此可见当时秦人的气度和境界!
王学理:咸阳二百里之内,宫殿二百七十多座,在渭河北边、渭河南边都有很多宫殿建筑,这样看起来,这些区划作为一个完整城市秦咸阳处在中国城市的早期阶段。
秦帝国的宽大胸襟和无以伦比的创造力为后人对咸阳城的想象提供了空间,也留下了难题。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施尽才华应对祖先的超常思维。
一代史学巨匠司马迁挥笔写道:“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尤其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堪称千古绝唱: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今天,我们看到这座庞大的阿房宫仿制建筑,可能还不足秦始皇构想的千分之一吧。
有了这么大的帝都,就得有相匹配的设施和城市管理。秦帝国的管理者在这方面为后代留下了可供借鉴的楷模。
王学理:但这作为城市来讲,可以作为我们借鉴。城市的道路非常规整,居民必须要保持环境卫生,注意环保。当时法律很严格,若果弃灰于道者就要制你的罪,就是谁把自己家里的垃圾倒在道路上,妨碍交通,就要治罪。咸阳城从行政管理、治安管理到居民管理是非常严格,体现了秦人在管理国家,由小到大,我们都能看出来是比较完善的。
孙皓晖:咸阳当时是天下文明的中心这一点是当之无愧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把秦咸阳不能仅仅当做城市去研究,而是当作文明的成载体去研究。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这样的历史作用。
今天,我们俯视这座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现代化城市,可以联想当年咸阳城的繁华程度和安定局面。夜幕降临,严格的法制依然规范着城市的秩序,少有鸡鸣狗盗之事;作坊里火光冲天,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他们必须完成当日的生产指标;宫庭相府内欢歌笑语,高亢的秦腔令人陶醉和振奋……
星转斗移,岁月流逝。我们已无法看到帝都咸阳的原貌,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恢弘的遗址上,领受中华文明创新之都的气魄!
第四集 不朽之根
这是秦代沙河大桥遗址。
两千多年的刀光剑影,没有折断它坚固的腰身,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没有剥蚀它不朽的大根。
这个根就是以中央集权为主体、以天下一统为目标、以开放包容为动力、以改革创新为灵魂的中华文明之根啊!
不错,老秦人经过几百年奋斗而筑起的帝国大厦,仅仅存留了15年,就倾刻坍塌。但是,秦帝国创立的制度还在、秦奠定的中华文明长存,它整整延续了两千多年。
第一个继承秦制、弘扬秦文化、从而延续中华文明的是汉代。
王子今:它在政治设计上也是比较合理的,对维护统一、对维护安定有许多非常巧妙的非常得体的设计,汉人继承了这个传统。
吕卓民:秦制被后代继承的原因,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秦的统一文字,统一文字对后代的影响,秦制通过这个文字得以保留流传下来。
雷依群:它适应了两千多年,中国农业文明社会的需要,它代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化,因为小农经济它是比较脆弱的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
肖云儒:秦是体制的形成,把这种文化固化为体制然后到汉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儒家确立为核心,唐通过融汇,通过多方面形成了最大的盛世,上面承接,下面扩展。
由士人和布衣阶层所组成的汉王朝开创者,没有让胜利冲昏头脑,也没有在秦亡后“贬秦”的舆论中迷失方向。他们从因为诸侯心态而导致失败的项羽身上吸取教训,清醒地认识到秦制的先进性,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汉承秦制”。
与秦始皇几乎同龄的汉高祖刘邦对秦帝国和秦始皇还有几分敬仰。他不但封民户为秦始皇守陵,还封秦帝国的文书御史张苍为主管经济的副承相。汉文帝时,张苍擢升为丞相。他始终沿用秦制,管理着西汉朝政。
正因为这种包容胸怀,西汉对秦代的物质遗产也是全盘接收。居秦咸阳城仅有30多公里处建立的汉长安城沿用秦时的地名;汉长乐宫、未央宫等都是在秦宫殿的基础上改造建成;许多道路、桥梁继续使用,上林苑建于秦苑的废墟之上,连名称都照搬沿用。真可谓秦宫汉葺啊!
大统一的思想、开放包容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秦文化的精髓在汉代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汉武帝推行的“外事四夷,内行功利”战略,扩大了秦帝国时中国版图,使之东到今东部沿海和朝鲜半岛北部,北到呼和浩特一线,西到巴尔喀什湖及锡尔河上游一带,南到海南岛与越南北部。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统一。
随着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汉代开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先河。汉与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均建立了联系,彼此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铁器、生产技术、文化典籍等传往域外,国外的物产、文化艺术,特别是佛教,也传入中国。
以减刑免税、削藩平乱为主要内容的文景之治把西汉王朝推向了鼎盛,也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盛世;以休养生息、柔道治太平为特色的东汉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减弱了王莽复辟所带来的损失,复兴了大汉王朝的繁荣。
刘庆柱:我想秦作为一个国家、一种制度,它对中国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国开创了适合于中国、适合于东亚的文化。比如,它提出的郡县制,就是我们现在的省市、自治区、省市县这样一种模式。第二个就是说它是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第三个它采取了一系列和中央帝国相适应的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这些相适的措施。这些措施是对一个国家的巩固、对一个制度的延续、对生产一个整体的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到了汉代提出"汉承秦制","汉承秦制","确立了汉文化,汉文化就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延续了两千年,这就是秦文化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进入唐代,由于政治开明和文化开放,对秦制的反思更为理性、对秦文化的传承更为自觉了。
刚直不阿的魏征直面唐太宗对商鞅变法的责难,直言不讳地阐述变法的重要和秦文化的借鉴价值。
此后,唐太宗对秦的评价趋于客观,对秦优秀文化传统继承的态度积极,也把秦速亡的教训作为治国、强国的警示。
特别是同时代的柳宗元第一次把秦政与秦制区分,揭去了笼罩长时的历史迷雾,使历代统治者认识到“秦失于政,而不在于制”的真理,从而理直气壮地沿用秦制。
黄留珠:他认为郡县制要优于分封制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周天游:这句话其实讲的非常准确,因为秦代的制度,(是)对上古三代的一个历史的一个正确的总结。它废止了分封制,实行了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宋代之后,战乱频仍,国力渐弱,秦风唐韵的雄风不再。但是,秦制依然被各朝代沿用,华夏统一依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开放包容和改革创新依然推动着民族的车轮向前行进。
单元庄:国学大师钱穆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论断,他说我们这样一个千年古国文明和我们制度传承何尝是出自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来加以抹杀。我想这句话讲的是非常经典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孙皓晖:秦文明它在后世两千多年的传承里面,它的稳定性,就是不管在中国出现了多少政权,但是在最终归属上,在历史潮流上人们几乎无不认为中国必然走向统一。所以中国统一理念的确立来自于秦,而统一的实际载体的创造也来自于秦。
新中国成立后,国泰民安,人们对历史有了从容和冷静的思考,对秦文明有了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著名史学家夏曾佑深刻地总结道:“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立;中国之政,待始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伟人毛泽东给予秦文明和秦始皇更高的褒奖:“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和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今天,历史给予我们丰富的经验,现代文明使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大变革与大飞跃!
孙皓晖: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现在正在面临从传统的农业经济文明走向真正的科学商业和工业的文明这一新的时代的转折口。那么我们必须理清脚下的根底,而这个根基它最妥当而坚实的立脚点就在秦文明。
单元庄:由大秦帝国所创建的、所构建发轫的这样一个古代东方文明,它不仅在过去,在今天而且在未来,仍将展现出一个强韧的生命力。这正是我们今天传承、彰显华夏文明创建我们新的文明体系的真正的根基和依据。
在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帝都咸阳这个创造秦文明的活性载体始终处在重要的位置。
秦亡之后,西汉在秦帝都咸阳境内的长安建立都城。嗣后,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均在长安建都。毗邻京城的咸阳自然成为京畿之地,成为军事和交通要道,成为丝绸之路的第一个驿站。宋明之后,都城东迁,咸阳依然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沟通中原和西部的交流。
历代帝王将相和志士仁人自然对帝都咸阳厚爱有加。生前,他们在这片创造人类奇迹的热土上,继续演绎可歌可泣的大戏;逝去,他们把这里作为情有独钟的塚葬之野,使帝都咸阳永葆王者之气。
五陵原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它地处咸阳北原,南临渭水,面积达80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当时,迁徙到这里富豪、仕宦、名伶及守陵人百万余众,其中茂陵人口多达27万,人口最少的阳陵也有16万。人际交往、商业贸易十分活跃,故设陵县。
刘庆柱:五陵原是什么地方啊?实际汉代当时好多文武大臣都住在咸阳原上当时首都长安人口24万,茂陵的人口27万。都是有身份的人,有标准的。比如多少万资产的人可以在这住,到那个级别的可以在这住。不光有茂陵,从东边数,杨凌县、长陵县、安陵县、再往西边平陵县,加上茂陵,这5个县都归中央管,等于5个直辖市呢!
此后,西汉除文帝和宣帝外,其他皇帝均葬于这里。它们完整有序,气势雄浑,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帝陵景观。
唐代18座帝王陵有一半也在咸阳境内,它们横跨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四县,大多依山为陵,气势宏大,而且陪葬墓众多。其中昭陵占地30多万亩,陪葬墓180多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据统计,咸阳共有帝陵27座,埋葬着28位皇帝;王侯将相、皇亲国戚的墓葬500余座。它们的数量之多,地域之集中,内涵之丰富,绝对是世界之最!
刘庆柱:周秦汉唐是中国最鼎盛的时期,咸阳恰恰是周秦汉唐的京畿地区,而且是秦的中心地区,秦的首都在这,秦国、战国初期的王陵都在这。汉代11个王陵9个在咸阳原。陵墓是都城的缩影,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由此,咸阳就是中国最鼎盛时期的缩影。比如它的都城、它的陵墓。毛主席诗词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时是首都,它的祖辈埋在这里,汉武帝和汉武帝的先辈和子孙都埋在这里。唐宗,唐太宗埋在这里,比唐太宗影响更大的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和藏墓乾陵埋在这里。所以,(咸阳)的帝陵文化不亚于开罗的的金字塔群。
咸阳的文物资源更是珠宝尽藏,举世无双。世界八大奇迹中,有两项都与帝都咸阳有关。据统计,咸阳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10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42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8处。
为了发掘帝都咸阳的历史资源,为了让历史资源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成为鲜活的营养和教材,当代考古学家和人文学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王学理,这位曾领导并参与发掘秦兵马俑、汉阳陵的著名考古专家,把一生都献给了秦都咸阳城的发掘和研究上。他于上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后就踏上这片圣土,70年代与咸阳考古专家一起发掘了秦咸阳宫殿遗址。此后30年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秦咸阳城的研究,先后出版了西部秦咸阳城的专著,为秦咸阳曾有的辉煌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也为秦咸阳的永恒积蓄了丰富的源泉。
还有咸阳本土的秦文化考古和研究专家,他们长年奔波于荒山野地,长期埋头于古书文物,用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默默的劳动把沉埋的历史推到阳光普照的今天。
因长篇小说《大秦帝国》而闻名中外的孙皓晖从咸阳走出,怀着对故乡咸阳的感情、对秦文化的热衷,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埋头耕耘16年,写出了这部巨著,由此引发了秦文化热,引起世人对秦文明的活性载体——咸阳的极大关注。
把这种关注推上高潮的是由咸阳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大秦文化高层论坛”。诸多知名学者的精彩演讲和高谈阔论使秦文明的价值更为显著,使秦文化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自然,也使帝都咸阳在文化的装扮下,位置更为突出。
回首世界上不少千年古城,都在历史中走向衰落,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那么,有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有了政府的引领,有了知识分子的支撑,有了咸阳人民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帝都咸阳必将走向永恒!
帝都咸阳不仅属于咸阳、属于陕西、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世界。
2000多年前,世界通过秦帝国了解了中国,Chian正是秦的音译;秦始皇派徐福率800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在那里生存繁衍。秦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法制精神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楷模,从东亚各国今天的法律中可以找到秦律的渊源。
在今天世界文化的交流、整合中,秦文化成为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秦文化也与人类当代文明交融,彰显新的内容和形式。
王立群:如果从政治制度史的角度来看,在整个中国的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有两个地标式的人物,前有秦始皇,后有孙中山。这两个人都是旧制度的终结者,新制度的开创者。
单元庄:这三十年来,我们国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回首这几十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大秦文化、大秦文明和人类各种优秀文明的种种多彩的丰富的基因,更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浩瀚的、博大的一个包容与创新的一种精神为我们今天传承古代文明构建新文化、新文明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源。
孙皓晖:可以说世界文明从二战以后,可以说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陷入了一个沼泽期,所谓沼泽期就是说文明的大创造意识、大创造精神以及文明创造现象在长期以来维持不前,就是文明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人类各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应该如何融合、如何发展,它的突破口在哪里,它的方向在哪里,这些都还没有得到深刻的回答,而文明冲突现象又在不断地加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秦文明我相信能够给世界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精神。尤其它最基本的方面它的容纳精神、它对周边文明的和谐相处、和谐容纳。
不朽之根傲然挺立着,即使它哪一天倒下,也会像沙漠里的胡杨,千年不腐!
它得益于秦制和秦文化的生命力,也依赖帝都咸阳这片养育不朽之根的土地。(第五集下转A4)
新闻推荐
李创举张俊杰荣丽萍马宽仁赵天兴刘洁陈志强张军娥赵雪莹李安磊朱创伟刘金凤石宏海席俊峰冯小莉张维编者按五月,是青年人的,也因此,它总是那样火热、浓烈,让人热血沸腾。我们知道,青年是希望,也是未来,青...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