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里的笑声 吕顺锋
初秋时节,笔者来到旬邑县职田镇恒安周村采访。走进蔬菜种植大棚,大棚内的蔬菜绿意盎然,着实诱人。
恒安周村有1400口人,人少地广,以前农民以养殖家禽、种植粮食为主,后来发展苹果产业。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作务起大棚蔬菜。王红林就是其中的一个。
走进王红林家的大棚,他正忙着采摘第二茬黄瓜。见到笔者,非常热情地迎上前来,将黄瓜塞到了我们手中,让大伙品尝鲜嫩的黄瓜。“现在,我家的两个大棚已收入两万多元,大棚蔬菜让咱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王红林喜悦之情挂满脸庞。
去年初,王红林听说村上要建大棚蔬菜,听有经验的人一算账,打工不如种田,种田不如种果树,种果树不如种菜。前期建设各级政府投资,集中解决了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还聘请专家做技术指导。于是他放弃了在城里打工赶回来承包了两个大棚,作务起了大棚蔬菜。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有大棚蔬菜种植户5个,发展冬暖式大棚12座。
路过职田镇武家堡村时,有好多群众围拢在刚建好的大棚里移栽西红柿苗子,运苗、栽植、浇水、培土,一派忙碌而紧张的场面。
问起为何要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时,年纪快60岁的武印民乐呵呵地道出了心里话:“以前我有4亩果园,一年净收入两万多元,受自然和市场影响大,加上果园老化,效益低;发展大棚种植风险小,见效快,只要勤快,是个致富的好产业。”他充满信心地算起了经济账,一棚种植西红柿2000株,一株结5层,产10斤,按每斤一元钱计算,一棚至少收入一万五六,一年作务两茬,每棚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
为了把这一富民产业做大做强,镇村先后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从村上6户群众中以每年每亩400元的价格,租了22亩果树老化地,政府投资40多万元,集中建成了7座钢架结构的冬暖式大棚,并以每座大棚每年4000元承包给有一定作务经验的种植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该村支部书记武启民告诉笔者,为了解决蔬菜栽培过程中技术和病虫害等问题,镇村先后聘请了作务经验丰富的泾阳县农艺师李军社常年驻村,手把手传授作务经验,指导预防病虫害,适时采摘销售。同时,协调县农业部门,争取卷帘机7台,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作务。武会民说他们种菜是“自来水把菜浇,专家支招防病害,草帘防寒又防冻,超市配送菜畅销,农民群众把钱赚。”
“发展农业产业化,重在引导、服务、扶持。”镇党委书记胡斌荣一语释疑。当谈到今后的发展时,胡书记自信:“力争到明年底全镇发展大棚110座,实现农民人均增收百元以上。”(B)⑤
新闻推荐
本报讯(梁健)泾阳县提早做好2010年小麦良种补贴工作。一是周密安排部署。制订《泾阳县2010年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召开小麦良种补贴工作会,确保完成43.11万亩小麦良种统供任务,全县小麦良种统...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