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茜荷

亳州晚报 2019-09-06 08:04 大字

[摘要]◎茜荷

秋风渐凉的日子,很容易让人想起《诗经·国风》之《豳(bīn)风·七月》。豳是被《诗经》反复吟唱过的古地名,在现在的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豳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有七篇,其中多描写农家生活、劳作的情景,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之一。《七月》是其中最长的一首,里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被反复吟唱,最为人耳熟能详。

诗里一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时,正值天上的火星开始西流,天气将要变凉。九月里,女人们要开始制备棉衣了,不然接下来的寒冬腊月该怎样熬过呢。

再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时,人们已熬过了严冬,来到了暖暖的春日。男人们扛着锄耙来到田间地头,女人们结伴挽着竹篮去采桑,一派农忙景象。

三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时,已是收获的时节。男人们收着稻黍围着谷仓,女人们采着果子摘着瓜菜。

至此,一个农时结束了,女人们又要开始准备冬衣,男人们又要开始筹划来年了。

诗经的时代大致在我国西周至春秋中段,差不多五百多年,相当于后来的一个唐宋的时间。那时社会正处在奴隶社会阶段,不仅社会生产力低下,而且社会等级森严,奴隶们的处境非常悲惨。他们被看作是奴隶主和官家活的劳动工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成果也都归主家和归官府所有。

所以在《七月》里我们还看到,那个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心中有着被主子看上遭霸占的担忧;那个女人看着自己亲手织就的丝绸,做成了主公们华美的衣服,而自己依旧破衣烂衫的酸楚;还有那个男人在给主人盖过宽敞的大屋后,自己仍要住在低矮茅房的不平。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里蟋蟀在野外鸣叫,八月里它来到屋檐下唱个不休,九月里它怕冷躲到了门后,十月里它藏到我的床下躲避严冬。这是奴隶们在可怜一只无助的小蟋蟀,也是在可怜无助的自己。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对生活产生绝望,自暴自弃。“八月剥枣,九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九月萧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sì)觥:万寿无疆。”一年忙碌下来,他们也会用余粮酿制一些美酒去做寿,也会宰杀羔羊,共同举杯祈求风调雨顺,来日方长。能活着总是好的,即便是像一只小小的蟋蟀。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里反复吟唱着的有劳作的艰辛,更有对生活的热爱。每每吟诵至此,眼前似乎都能看到先民们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叹息,也听到他们的歌声。这是我们的先人,我们的身上流淌着他们的血液,虽隔了千年,这样的喜怒哀乐,今天的我们一样能够感同身受。

新闻推荐

兼具硬派知识与趣味故事 知 宋(7)

□吴钩今日台湾地区的“特别费”,其实也是分为两块:其中二分之一需要用票据报销,并接受审查,类似于宋代的公用钱...

彬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彬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