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期:申遗没有终点 陕西“丝绸之路”申遗成功5周年特别报道

三秦都市报 2019-06-21 08:31 大字

石峁遗址皇城台远景唐帝陵遗址内散落在田间的石刻文物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卡塔尔多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包括陕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7处遗产点在内的33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陕西27年来没有新增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是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

5年后,包括刚刚新增的西汉帝陵、唐帝陵、石峁遗址等3处遗产点,陕西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计划列入的遗产点共15处。“申报世界遗产是手段,保护好、展示好文化遗产才是最终目标!”在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看来,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分布着大量珍贵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应着眼未来,积极培育,稳步推进。

陕西新增3处“世遗预备名单”遗产点

“今年5月份,国家文物局同意将西汉帝陵、唐帝陵和石峁遗址等3处遗产点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至此,包括此前的‘丝绸之路’拓展项目、统万城遗址、中国明清城墙(西安城墙)、山陕古民居(党家村古建筑群)等,全省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计划列入的遗产点共15处。”6月19日,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在接受三秦都市报记者专访时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4个王朝在陕西建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丰富性和至高性无与伦比,堪称中华文明典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西汉帝陵、唐帝陵、石峁遗址等3处遗产点的确有“非凡之处”。汉唐帝陵项目横跨陕西3市11县区的广大地域、核心区总面积达23034公顷,特别是18座唐帝陵东西纵深贯穿关中盆地长达150多公里。其中,西汉帝陵包括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文帝霸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宣帝杜陵、汉元帝渭陵、汉成帝延陵、汉哀帝义陵、汉平帝康陵等皇帝陵墓。除霸陵、杜陵分布在汉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杜东原上外,其余9座帝陵均分布在渭河以北的咸阳原上,东西绵延36公里。而西汉帝陵的田野考古与研究,更是历时百年。2006—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对西汉帝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工作,确定了所有帝陵陵区范围和基本布局,探明了各个陵园的结构、封土情况、墓葬形制、外藏坑、建筑遗址、陪葬墓等。此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6年启动了“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考古调查,调查对象包括18座唐帝陵、2座祖陵和武则天母亲顺陵,近年不断有新发现。

石峁遗址是陕西从发现到列入国家“预备名单”用时最短的项目。位于陕西神木市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北方早期国家的都城。这座“石头城”以一座皇城台为核心,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是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石峁遗址发现曾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发掘显示,石峁皇城台已具备早期“宫城”性质,或可称为“王的居所”,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早期宫城。

申遗究竟有多难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3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另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上,中国已有62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申报新规则实施以后,每年申报项目数量削减,并明确向没有或世界遗产较少的国家倾斜,中国在内的世界遗产大国申遗难度增加。”国家文物局表示,针对国际上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求愈来愈严苛的形势,我国建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专业咨询机制,实施优者列入、劣者淘汰等做法,不断加强对《预备名单》的动态管理,确保申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依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经过缔约国大会表决通过,对具有独特、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最高确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才能称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是人类罕见的且无法取代的财产。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记者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了解到,获得世界遗产名录提名需要4个程序。首先是本国需要确定预备名单,第二步是提交文件,文件需要尽可能详尽,确保包括必要的文件和地图。第三步是世界遗产公约授权两个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进行独立评估,国际文化财产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提供专家咨询。第四步是世界遗产委员会进行最终评选。

陕西申遗面临激烈竞争

在我国,一个文化遗产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先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预备名单由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从全国遴选出具有潜力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细致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制定预备名单并进行管理,该名单约5年更新一次。“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才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规则,每个主权国家每年只能提交1项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而我国已有62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难度可想而知。”在陕西省文物局办公室主任李岗看来,陕西申遗面临激烈竞争。

对陕西来说,申遗的过程漫长而艰辛。自秦始皇兵马俑首批成功入选后,陕西的申遗工作从未停止,但一直难有进展。200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积极协调下,中国政府和中亚5国联合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经过多次协商,2012年最终确定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政府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名称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2014年多哈正式宣布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命名最终确定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至此,3个国家、8年时间,33处遗迹,冲破重重障碍,得到了世界的最高认可。

“申报世界遗产是手段,保护好、展示好文化遗产才是最终目标!”罗文利说,从1987年开始,陕西在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遗产地保护理念,不断因地制宜探索适合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在陕西文物对外交流合作中增强了“从学习到对话,从接受到援外”的文物保护领域话语权,成为“丝绸之路”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今后将加大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遗产点的保护力度,继续做好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等大遗址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按照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要求,进一步提炼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完善遗产保护地方专项法规,提升保护管理和展示服务水平,加快对影响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环境景观因素的有效整治,为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有些问题不可回避。有些文化遗产在申遗的过程中得到了关注与保护,但申遗成功后,却没有延续之前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被破坏,甚至于为了发展旅游而被改变。”西安文化学者李澎认为,目前,一些地方“申遗”工作醉翁之意不在酒,急功近利,申报前热火朝天,申报后温度下降;申报前抢“牌子”,申报后要“票子”。甚至一旦申报成功,想的便是经济效益,而将遗产保护等全都抛到了脑后。这种只“申”不“保”,借“申”生财的做法,无疑给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蒙上一层阴影。

两年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署名文章《申遗成功担子更重》中表示,各地不同程度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现象,“申遗热”存在急功近利隐患,申遗时高度集中社会资源投入保护展示,成功后重心转向商业开发忽视后续保护,对世界遗产造成安全威胁甚至破坏。刘玉珠表示,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名列前茅,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遗产资源大国地位相匹配,但要达到世界一流的保护管理水平绝非易事,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事实上,陕西在多年来的申遗过程中,一直恪守“积极培育,稳步推进”的原则,不骄不躁,扎扎实实践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正像一直负责申遗工作的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所说,“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申遗成功后,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最大的转变就是从被动准备转变为主动规划。”早在2014年,以丝绸之路申遗为契机,陕西省专门制定了《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对陕西省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并按照世界遗产的理念和标准,确定下一步申遗工作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从管理、技术、研究、展示等方面全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终实现以世界遗产标准为要求的常态化保护管理模式,开创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国资委举报市府“打白条”,追债式反腐令人唏嘘

近日,一份邢台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彬县县委县政府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违规接待长期拖欠彬州花园酒店巨额...

彬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彬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