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关于“戒尺” 梁长生

咸阳日报 2010-09-29 13:55 大字

我见到的“戒尺”是一块四棱直线的尺子。它大约和农村人早先的布尺一样,只是上面没有刻度,比布尺长一点。记得那条由竹片打磨成的尺子后来在上面刻上了一根竹子,并在另一面上刻上了艺术篆字:牢记教训。这就是我读小学时的语文老师的“戒尺”。它当然也负有“教鞭”的责任呀!用它教训学生,自然多是手掌心,是大拇指头。因为语文老师“打板子”时,有不少学生自觉移动或变化手掌的。所以会往往打偏了,打在那个大拇指头上。那种刺骨的疼我是领教过几回的。

是的。关于老师手中的这个独特的工具,我觉得它有着多重作用与名称。就看你用它做什么,怎么做。它并非完全是不公的代表与典型。46年后的今天,作为老师的我重新认识和思考它,觉得它因作用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名称,因用处不同而有了大相径庭的结果。

“戒尺”,就是用于时时警示学生言行的一切规则与制度的化身。读小学时,我们那一群小娃们一看到它就会自我检点,自我思考,看看自己是否有了违反纪律的言行,想想自己是否有了违背老师的规定与原则。要是曾经接受过“戒尺”的教训,在那一刻会不自觉地回忆再现那一幕的,正是“牢记教训”了。现在,我以为,作为“戒尺”,就是一种正直、威严的标志,是一种永远的警示。它就是学校的《汉谟拉比法典》。

“助棍”,就是老师用来延长指头、协助教学的工具。如果没有它,老师在讲课时,不管站在那里指点黑板上的文字、图形的细微处,都会有一少部分学生因老师本身遮挡而看不上。有了它,就可以完全站在黑板外边,用它准确无误地指点黑板上的内容。

“教鞭”,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它是一条“教训学生的鞭子”。其作用多是教训学生的。它会让学生饱尝皮肉之苦。用之则是人文的偏离、教育的失误。是造成师生关系对立的“道具”。按照创造和谐环境、讲究人文关爱、师生平等相待来讲,它是该彻底扔掉的东西!用之,绝对不利于教育教学,并会促成师生关系对立、导致教育失败。

愿老师们用新的教育理念打造自己手中的“戒尺”,以爱护学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之路而努力用好手中的“戒尺”。(作者单位:彬县紫薇中学)(E)②

新闻推荐

芬兰的无竞争教育

芬兰实施的是无竞争教育。他们认为,成绩不是用来表扬、较劲的工具。芬兰教育者早就了解到,不要让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被大人簇拥着去一较高下,在心灵还不成熟的阶段,就学会恃宠而骄或打击他人。赫尔辛基...

彬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彬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