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偏远的地区,落后的设施……相比较城市,乡村的条件要艰苦许多。乡村先生所从事的职业,在旁人看来吃苦远远多于回报,却依然有人驻扎在那里,用一生坚守。乡村里的“小先生

陕西日报 2017-03-27 10:11 大字
新华社图

本报记者 沙莎 见习记者 郭诗梦

西安最美乡村医生倪天贵——

“在乡村做医生,我无怨无悔” 

说到陕西先生,西安最美乡村医生倪天贵是不得不提的人。

1950年1月,倪天贵出生在黑虎村。幼年的他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祖父是邻村知名的赤脚医生,在当地的村民心中颇有威望。一切的不幸都发生在1961年的秋天。秋雨连绵中倪天贵的母亲将要生产,家人想去请邻村的祖父来接生,却被大雨堵在了路上。

祖父终究还是来晚了一步。倪天贵的母亲,不幸因产后感染长辞人世。更不幸的是,他那刚出生的妹妹,也在月子里因破伤风不治身亡。这接连的打击,对幼年的倪天贵来说难以承受。

“那时我们村里缺医少药,好多人因此得不到救治。”倪天贵回想起幼年的遭遇,不禁感慨。“走上学医的道路,从此救死扶伤,义不容辞,绝不让母亲的悲剧再次重演!”倪天贵从此坚定了自己学医的信念。

196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倪天贵考进了周至县卫校,当起了半工半读的医学生。毕业以后,班上的同学大都选择了城镇医疗卫生院。倪天贵想起年幼时母亲的离世,毅然决然放弃了城镇的工作,背起行囊,回到了黑虎村做一名乡村医生。

作为当时黑虎村唯一的乡村医生,倪天贵行医道路十分艰难。

村上没有任何医疗设备提供给他。倪天贵只得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临时诊所,用村上拨的500块钱买了些常备医用药,组建了一个简单的药房。就这样,倪天贵的诊所“开张了”。

山区村民贫困,付不起医药费是常事儿,倪天贵对此却不在意。村民郭贺平是黑虎村上的贫困户。一天夜里,他去包谷地里驱赶野猪,却被野猪一下咬住了小腿,顿时鲜血直流。倪天贵连夜赶去救治郭贺平,为其包扎伤口,注射狂犬疫苗。郭贺平的伤整整医治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倪天贵接来郭贺平与他一起吃住,为其换药治疗,却只字不提医疗费的事情。倪天贵说起这件事,感叹道:“他当时是真的贫困啊,我还比他强一点儿。”两年后,郭贺平带着攒足的钱,来偿还自己当年所有的医疗费。倪天贵却对其摆摆手,直接免去了郭贺平所有的救治费用。

扎根农村50年来,倪天贵看过数不清的病人。一旦村民生病,倪天贵都会第一时间前去医治。在群众心中,他就是最有用的“120”。

今年已经67岁的倪天贵,说起自己的从医经历,十分坦然。唯独一件事让他终生抱憾,那就是对因病去世妻子的歉疚。

1996年的一天早晨,倪天贵照例起床去出诊。当结束了一天的巡诊,倪天贵一身疲惫地回到家中,却看见深度昏迷的妻子。他急忙把妻子送去医院救治,不幸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妻子离开了人世。在医院时,倪天贵了解到发妻得的是坏死性胰腺炎,十分痛心。“自己出诊,我妻子一个人在家忍受着怎样的病痛煎熬,实在是太难想象了!”倪天贵再提起这段伤心的往事,还是不由得黯然神伤。

自2009年起,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倪天贵自掏腰包,筹备了6万余元,将村上原本仅仅60来平方米的卫生室,按照西安市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要求,改造成了100多平方米的全县示范村卫生室。除此之外,倪天贵还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之初,大部分村民对此持怀疑态度。倪天贵第一个带头,给村民宣传合作医疗的优势。村民肯定倪天贵的为人,纷纷选择相信他,加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参合率已高达90%。

2010年,我国开始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这对乡村医生的待遇可以说是重创。而倪天贵对此却没有一句怨言,带头遵照国家的制度,积极宣传国家的医疗改革,不仅如此,还无偿为每一个村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当年和倪天贵一起从卫校毕业的同学,有些都已在医院晋升为了院长。而问起倪天贵对自己一生都驻扎在山村的看法时,他却说道:“在乡村做医生,我无怨无悔。”

无怨于家乡落后的医疗环境,无悔于对家乡的医疗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倪天贵。2013年,他被西安市卫生局评为“最美乡村医生”。

 农村小学的先生盛媛媛——

“孩子们,世界很大,你们可以从读书开始” 

对于一个农村小学里的先生,一天的时间必须安排的像农村的节气一样准确。已经当了15年小学“先生”的盛媛媛,今天依然6时准时起床。

洗漱完毕,她还会精心打扮一下自己。她希望在自己学生面前展现一个精神、漂亮的老师。出门前她再看看昨晚带回的工作书都装齐没有,却发现年幼的儿子孤独地躺在被窝哭泣:“妈妈不要走,我想让你送我上学。”盛媛媛本想安慰几句,可一看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匆匆告别。

盛媛媛的家在渭南市,而她教学的小学在故市镇,每天她都要开近一小时的车去学校。清晨的街道,天还是完全黑的,没有人,只有路灯显得分外亮。五分钟后,她开出城,迎接她的更是一片黑暗。

七时半,天有一点要放亮的样子,盛媛媛准时走进临渭区故市镇中心小学的校园。如同农民爱惜自己的冬小麦一样,她用充满希望的眼睛,看了一遍刚刚坐进课堂的孩子。一天的教学工作,也就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八时,她陪孩子们一起上早操;营养餐时间,她摇身一变成为打饭的师傅。

盛媛媛的班里,8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照顾。昨天她去家访,孩子一周不写作业了,孩子的奶奶说:“我也管不了,我也不指望他什么,你们老师就看着办吧。”盛媛媛知道这些孩子心里本身有些自卑,她要有更多的耐心。

第一节课铃声响,盛媛媛整整衣服走进了五年级一班的教室,五十六双清澈的眼睛,聚焦到她的身上。她今天要继续她创造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教学法。教室被围成了圆圈,老师不是唯一的中心,孩子们彼此都能看到,老师边说,孩子们边探讨,课堂很活跃。

盛媛媛看了一眼教室中间坐着的韩程辉,他正和一个同学讨论老师今天讲的一道题的解法,小脸因激动红扑扑的。盛媛媛记得她第一次带这个班,课上了十几分钟,这个韩程辉才进教室,还一脸土,同学们大笑,他却一脸不以为是。第一次考试,他全班最后,考了20多分。她把韩程辉叫到办公室,韩程辉对她说:“老师我想学,可是我不会。”“没关系,只要你想学,我教你,咱们从一年级重新开始。”

就这样她每天下班,就给这个孩子补课。半学期后,韩程辉的考试成绩提高到70分。那天,韩程辉拿着成绩单跑到她办公室门口,转悠了半天才进去,红着脸说:“谢谢老师,我觉得你像我妈妈。”“好吧,那你就叫我妈妈。”盛媛媛开心地说。

盛媛媛有一本重要的工作手册,里面有班上的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学生的情况。她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班里的五十六个孩子,都成了“阳光少年”,像农村人精心作务的庄稼一样茁壮地成长着、高兴地收获着。

下午一放学,盛媛媛计划着再到一个学生家。她的车后座,放着学生们厚厚两摞作业。前排坐着要家访的学生,初春的农田,麦苗泛青,学生扒着车窗问:“老师你说世界有多大。”“孩子,世界很大,你可以从读书开始。”盛媛媛微笑着回答。

新闻推荐

脱贫致富,请看这里 ——周至县***工作纪实

????移民搬迁安置房。????贫困户免费领到扶贫鸡苗。????产业核桃。本报记者黄敏文/图“农村的危房没有了,田里地里有种植弥猴桃的,有种植蔬菜的,总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产业,可以说我们辖区内的...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