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重新治理 渭河安澜美如画 堤路开放 蒹葭苍苍水一方

西安日报 2016-05-31 19:31 大字

渭河西安段堤顶植被丰富,生态宜人

西安湖落日惹人醉

湿地自然景观区,给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八水绕长安”的盛景是西安人独有的历史记忆,“八水润西安”的景象则让这个风水的传说走进今天的现实。八条水系在温润地走过西安后汇入渭河,渭河就承载了西安人太多的关注,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期许。她流经西安184公里,她见证了强汉盛唐的国际化大都市长安,她留下过文人骚客的千古咏唱,更用生生不息滋润河流两岸。

曾几何时,她在人们的过度依赖和掠夺式利用后,不堪重负、满目疮痍。河道泥沙淤积、洪水频发、径流锐减、水质污染。渭河因治理不足而突显的问题引起各方关注。经过数次调研、现场考察,200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西咸一体化进程,推进渭河综合治理,引导西安城市北移、咸阳城区沿渭河东进,把西安都市圈建设成为关中率先发展的核心板块。同年10月,市政府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作,月底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工。

河之美

渭河西安段境内全长140.6公里,需要治理的岸线长达184公里,涉及周至、户县、沣东新城、未央、经开、灞桥、高陵、临潼等区县和开发区,其中西安城市段全长28.65公里,以“一带、五段、六区、六节点”为景观布局建设滨河生态景观廊道。

“一带”指渭河都市休闲滨水风光带;

“五段”是河堤外200米林带,从西向东依次为河口风貌段、水泽田园段、都市游憩段、湿地保护段、休闲度假段,以形成都市亲水空间;

“六区”指沿着渭河河堤,6处各具特色的景观功能区。包括现代风情水岸景观区、自然活水展示区、运动露营游戏区、渭河原生态景观区、湿地自然景观区和郊野休闲活动区。

“这些景观区充分保持河道原貌,营造‘野趣\’景观,突出了休憩、水上运动主题。8年时间,渭河的原生植被得到恢复,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动物栖息,生态进一步达到平衡。”站在渭河西安城市段刚刚通车的堤顶路上,市水务局局长杨立表示,当初规划的治理目标已逐步实现。

芦苇摇曳、碧波荡漾、水鸟翻飞,驱车行驶在宽阔平整的渭河南岸大堤上,一处处绿意盎然的林带,依水而建的廊桥亭台与亲水广场,水岸美景如同画片般在眼前闪过。5月30日刚刚开通的渭河堤顶路,迎来了一批批观景的人们,这条渭河南岸124公里长的堤顶路是一条集防汛抢险、休闲观光于一身的综合性道路,从明光路上堤向西行驶,西安湖、千亩荷塘、紫薇湖、城市绿地公园依次如诗如画地展现;向东行驶将路过华山湿地、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北侧、灞渭桥以及正在修建、将于6月底开放的灞渭桥车游湿地。渭河两岸,大地的“肺”正焕发活力,在建的湿地项目正在完成:周至县周杨桥湿地、户县涝渭湿地、高陵鹿苑桥湿地、临潼西泉湿地,这些湿地的建成更加增添渭河之美。

河之堤

2007年盛夏,渭河西安段工程“主管”张世杰来到渭河旁,几年间随着工程的进展而一路沿水“迁徙”。每天他们都会驱车行驶在宽度不足8米的堤防上,由于道路年久失修,路面被采砂车辆压出的坑一片连着一片,他回忆道:“有时颠簸异常,双手紧抓扶手,没有路时下堤穿行在一人高的野蒿地里,那时渭河的确是荒草丛生的烂滩区。”

正当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滩区砂砾料碾压试验不合格,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得知此消息,建管处上下都很焦虑,张世杰深知七百多万方土料出了问题是关乎堤防质量的大事!他立即赶赴试验现场,查看问题原因,并召集参建各方研究对策,邀请相关岩土方面专家现场解决问题。“问题出在砂石原料上,如果外运成本太高,也只能就地取材。”张世杰开始和同事们沿河滩找石料,一个月间足迹踏遍渭河滩的角角落落,每发现一片土料,立即做碾压试验,最终在岩土专家的现场指导下,经过了百余次的碾压试验,终于成功了。“在原设计砂砾料的基础上添加适量滩区粉土改变其单一基配的结论,碾压各项参数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张世杰告诉记者。解决了这一技术性难题,300年一遇的渭河堤防工程质量有了保证,也为国家节约了上亿元建设资金。

截至目前,渭河西安段完成了全部184公里堤防建设。其中,30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31公里,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87公里,50年一遇防汛标准堤防66公里,实现了全市堤防全线贯通,从根本上解决了渭河西安段防洪问题。300年一遇的防洪堤防,堤顶宽度达到49米,迎水的一侧用土工布、格宾网护坡、种植土覆盖,这一生态堤防长达22.2公里,其中,雁翅坝106座,建成公式河、漕运明渠、幸福渠、灞河等4座入渭河口桥梁,这四座桥梁连贯了22.2公里堤防。

“曾经走过无数次坑坑洼洼的堤顶路,现已成为双向四车道铺着柏油路面两侧杨柳依依的四级公路。北侧曾经的烂河滩变成了市民亲水休闲新去处,这8年,变化太大了!”张世杰感慨万千。目前,渭河西安城市段已完成了堤顶绿化和照明工程、堤南200米景观绿化工程,栽植乔木、灌木地被120个品种,其中乔木18.5万株,灌木地被面积6300亩。

河之水

诗仙李白当年曾登上终南紫阁秀峰,北观渭河,感慨道:“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或因地势、或因景致,一条河的不同段会呈现给世人不同的面貌,有的地势宽阔,水平如镜;有的迂回曲折,碧波荡漾。今天,在124公里渭水之滨,新修建的西安湖、紫薇湖、荷花池,沿着河道形成了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水面,呈现在世人面前。2000多年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八百里秦川曾因水而如此浪漫美丽;200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又一次因水而焕发青春。

“这处新建的水面名叫紫薇湖,当初是一个大型釆砂场。大大小小的土坑、砂石山,处理起来耗时费力。为此,我们就地将它整改治理,变成了一处多水面相链接的人工湖,建设亭台桥阁进行联通,成为可供市民游憩的亲水平台。”市渭河生态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侯槿昕介绍说。

站在崭新宽阔的渭河大堤放眼望去,滔滔的河水,蜿蜒的堤防,绿茵的河岸,秀美的河道,宛若一条绿丝带串起了整个关中平原,更成为传承华夏历史和文化的纽带。目前,渭水南岸已经建成的人工湖达到14个,新形成水面2000余亩,另有滩地治理建成荷花池1200亩,玫瑰园600亩,以及灞河湿地、公式河湿地、华山湿地、幸福湿地等新增绿化面积2.39万亩,为西安城区居民人均增绿3.52平方米。

河之桥

汉唐时,有渭河三桥,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现如今渭河仅西安段就架设了21座桥梁。桥梁与地形、山势、河道相融,也连接着自然景观与市民生活。

渭河的桥,之最应属灞渭。这座矗立在渭河西安段灞河入渭口的桥被称为渭河最美的景观桥,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一幅汉代古画。1288米大桥全部用石材装饰,巍峨的桥头造型取自汉阙,桥身观景通道由三组汉代建筑风格的廊厅组成。站在这里,人们恍然感受到大汉古朴、威严的气象。

在桥南侧的廊厅内,八水绕长安、长安八景以及“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等名句刻于墙面之上,让游人从时间、空间上感受这座城市与水的关系。“富有汉代元素文化风格的装饰,不仅给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让水文化深入人心。”市渭河建设管理处主任严广运说。人们从惧水到亲水,从远离到靠近,渭水母亲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汉文化、水文化的展示,让人们在陶醉于眼前美景的同时,不忘渭河曾经的满目疮痍,也思索着如何避免母亲河美丽的容颜再度沾染“灰尘”。

渭河的桥,西安承建了21座。作为综合治理的重点工程,使沿渭区县连成一片,西安、咸阳、渭南实现无缝连接,极大地提高了区域交通能力,改善了周边居住环境,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河之意

自古以来,治河大多重在修筑堤防、疏通河道,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这种单一除害、减灾的治水思路已经滞后。“渭河治理以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在实现洪畅、堤固的同时,还力求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党占奎告诉记者,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将渭河打造成为西安城市之北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

“八水润西安”,是西安这座“山水之城 华夏故都”的城市理想。“渭河安澜”是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最初的庄严承诺。

安澜:通过加宽堤防、加高培厚、堤坡防护、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建设堤路结合、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达到洪畅目标,渭河西安段成了安澜之河。

环境:“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层次丰富、一望无际”的渭河特色风光带,改善了沿河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渭河西安段成了绿色之河。

堤顶路:高标准建设滨河大道,成为西接宝鸡、东至渭南的关中通道,成为关中新兴经济带,渭河西安段成了畅通之脉。

产业:统筹渭河两岸产业对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生态科技、文化教育等产业,形成渭滨产业聚集区;整合两岸丰富旅游资源,建成了以旅游观光、滨河小镇、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低碳环保经济产业带,渭河西安段成了经济之河。

生态: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使得排入渭河的污水达标,重现清水渭河。建设人工湖,打造亲水平台,形成内湖与外湖交相辉映,在满足行洪排泄的前提下,恢复渭河原生态的自然风貌。渭河西安段成了生态之河。

景观:以渭河为景观主线,以城市文化脉络和城市生态为核心,结合汉唐历史文化及渭河流域文化,建设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滨河生态景观廊道。再现灞柳风雪、泾渭分明、横桥古渡等自然人文景观,渭河西安段成了文化之河。

这条重新治理的河流激活了这座城,开启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本组稿件文/记者 闫珅 图/记者 王旭东

新闻推荐

赵正永深入周至县 看望慰问群众 魏民洲上官吉庆一同慰问

本报讯(记者于京玄)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省委书记赵正永3日深入西安市周至县九峰镇虎峰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留守儿童和老党员,向群众送去新春的祝福。赵正永先后走进贫困退伍老党员马振林、...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