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口述史: 讲述西安非遗那些事儿

西安日报 2016-08-02 19:04 大字

非遗保护工作者在临潼调研碗碗腔皮影(资料图片)

开栏语

近些年,口述史在国内很火,其实它在西安已不“新鲜”——有一群文化工作者活跃在口述史录制一线,通过当事人的口述,把不为人知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作为后来者研究和学习的珍贵资料。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走近西安口述史”系列报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家族史、村落历史等方面着手,让读者走近口述史,感受西安本土文化的无穷魅力。

非遗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老艺人的口授心传。为了抢救性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老手艺,西安市从2012年开始进行非遗口述史录制整理工作,现已形成200多万字的珍贵资料——

口述史让老技艺活下去

“目前已完成了13位继承人的口述史资料的搜集录制和整理,整理出来的文字22卷,总共200多万字,”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说。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在市文广新局的主导支持下,西安市的非遗口述史顺利展开,

像其他很多地方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生活在乡村,在王智看来,和传承人待20分钟,啥都了解不到,待上一个小时,肯定有收获,两个小时更好,要是能聊上四五个小时,“老艺人会把你当做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口述史搜集整理会非常顺利,对非遗保护特别有好处。”

2006年去周至县八家庄村搜集录制“周至牛斗虎”的资料时,他在村子附近迷了路,项目传承人赵明老人派了七八个年轻的晚辈骑着摩托车为他领路。周至《牛斗虎》是关中地区难得的民间艺术,从艺者须从小习练红拳,才能自如地舞动二三十斤的虎头、牛头。此后,王智和志愿者多次上门调查研究,和老人成了好朋友。2013年为了给赵明做“牛斗虎”的口述史,王智对老人说要至少来20次才行,老人说尽管来,吃住都管。2014年,就在王智带着志愿者在老人病榻前勉强做完口述史后不久,老人永远地离开了。 “去三五次算少的,去上一二十次,会采集录制到更多的宝贵资料,越往后越完整,细节越精彩。可惜人去世了,好多技艺也就带走了,从这一点看,口述史对非遗保护是何等的重要。”

口述史录制过程中,王智他们会提前做好采录提纲,密密麻麻列上上百个问题,但在实际录制过程中,交流提问的问题可能会有上千个。在完成的13位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当中,包括礼仪、手工、音乐、社火、剪纸等多个方面,“22卷,200多万字,原始的录音资料20多个G。”

口述史抢救性保护“非遗”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记忆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偏差,随着年龄的增大,非遗传承人的讲述尽管是本人亲口所讲,但也不能说就是完全准确真实的,特别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起源、过程等。对此,王智认为这很正常,“我们也会在录制口述史的过程中,调研采访相关的老人,做验证性的材料搜集,把所有的资料全部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供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去评判。”

自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市认定的项目传承人从最初的134人陆续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人,其中好多传承人已年届高龄,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的非遗项目会被发现、挖掘出来,也会有更多的传承人被认定下来。王智表示:“开启非遗口述史工作是带有抢救性的保护措施,2006年开始认定非遗传承人的时候,很多传承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非遗又是口授心传的多,再不把老人心中的本事技艺留下来,很可能就失传了,想找都找不回来。”就在王智他们做口述史的过程中,就有老传承人相继因年老或患病离世,“他的徒弟或者后辈能不能把绝技传承下去?”还有位道情传承人,遭遇车祸受伤,致使口述史的录制难以继续。

“很多西安学校包括外地的学校老师、学生都积极参与我们的非遗口述史搜集录制整理,非常热情,也很投入。西农大有一位研究生跟我做志愿者,调研纸扎手工艺,后来就出了本书,还到国外去讲学,咱们西安、陕西的非遗真是文化的宝库啊,”王智说,市文广新局和有关部门特别支持非遗的口述史工作,划拨了专门的经费,他希望在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和广大志愿者一起努力,把所有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口述史都做下来,“哪怕是十年二十年或者一辈子,都要去做,尽管这样会很辛苦。”

最重要的是留住技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沙淼,对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着迷,也是西安整理口述史的顾问。在他看来,非遗口述史的搜集录制整理,让非遗传承人成为文化历史的书写者,他们不再只是参与者,而是文化知识的生产者,这是口述史和其他记录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

沙淼说:“也许老艺人们文化水平不高,也许没上过学,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他们是专家,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就是他们书写生产历史文化的过程,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在沙淼看来,非遗传承人在讲述过程中,也许会添加一些个人的认识和情绪,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实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或者讲述时的情绪,也都是真实的存在,也是宝贵的资料。他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认识?为什么会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这些都和他们讲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容,一起成为历史资料,为我们的后代研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第一手原始的资料。”沙淼认为,做非遗口述史,无需过多的追求历史记录的十足真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其他历史遗存,绝大多数的传承都是口授心传,失传了就很难再接续上,“当下最重要的是把老艺人心中掌握的技艺记录下来,以口述史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住,不让它失传。”

本组稿件均由

记者 雷县鸿 实习生 陈伟采写

新闻推荐

雨露细润花开好 ——周至县以“三线五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讯员楚亚恒纪金娟一条条村规民约约定俗成,一个个好人涌现身边,一场场道德讲堂门庭若市,亮家训、晒家风、比家教,古庙会上评选好公婆、好媳妇……今年以来,周至县在全县范围内以开展“三线...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