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化润泽百姓心
本报记者 高利 罗罡
文化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文化是滋养高贵心灵的养分。当国有文艺院团、图书机构渐渐将一粒粒文化的种子,义务送进西安城里的社区街道、送到乡下的田间地头,百姓们自然收获到一份份沉甸甸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更多市民和村民的文艺细胞被释放出来,自发地开起了讲座,办起了书画社、合唱团、乐队。令人应接不暇的惠民文化活动,就像是一台台文化播种机,播撒了无数希望的种子……
惠民演出激活一个剧团活力
4月11日,秦巴山深处,安康市汉阴县蒲溪镇中心小学一千多位孩子们坐在操场上,鸦雀无声。他们第一次看到来自大城市西安的儿童剧,打心眼里觉得好奇和欣慰。这是西安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员们,专门演给孩子们看的儿童剧《公主的头花》。
最开心的是孩子们根本不用花钱,更不用进剧场,只需搬个板凳坐在简易舞台前即可。因为,政府出钱买单,演员们直接会把好剧送进孩子们的操场上。像这样免费送进学校、进剧院的演出,西安儿童艺术剧院今年已经做了数十场。
“尽管节假日里要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好时光,时而还要在寒风中着单衣露天演出,但面对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双眼和天真烂漫的笑声,大伙还是觉得值了。毕竟,与幼小的孩子们进行心灵对话不是件容易事,而一个接地气的儿童剧,能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和小朋友相处的道理。”西安儿艺总经理王丽虹对记者感慨道。
更加关键的是,惠民演出的政策激活了一个剧团的创作活力。“之前,西安儿艺沉寂了太久,如果没有西安市惠民演出的政策扶持,市民几乎记不起来还有我们这样一家文艺团体。”儿艺编剧宣亦斌对记者说。
惠民演出更加贴近百姓需求
这几年来,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的精心组织和各区县文广(文体)局的积极协助下,政府与文艺院团“结对子”,拿出专项资金来优中选优,采购最好的文化产品。有了资金扶持,文艺院团又能排演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再将这些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免费送到基层一线,堪称文化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千场戏剧惠民演出活动是一项“政府买单、剧团送戏、群众受惠”的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已组织剧团走进西安市700多个演出点,免费为群众演出秦腔、歌舞、话剧、豫剧、曲艺、儿童剧、综艺晚会5366场,使1000多万群众受益。目前,这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戏剧惠民工程,已成为西安群众家喻户晓、十分满意的文化亮点,媒体网络一片点赞。许多观众还以打电话、发短信、送牌匾、赠锦旗的形式,对市委、市政府给人民群众办的这件好事给予了高度赞扬。
在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里,仅曲江新区就组织西安演艺集团、西安秦腔剧院、西安音乐厅等单位,进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城墙、西安临潼国家度假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景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共计150余场次,惠及百万市民,尤其是从五湖四海来到西安的游客。
“不来不知道,原来西安文化底蕴深厚得难以置信!”3月5日,从韩国来到西安旅游的大学生淑媛,在楼观台被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在道教福地广场,她刚巧碰到了西安歌舞剧院正在上演一场极具特色的仿唐乐舞:“我挤进人群的瞬间就被迷住,舞蹈演员好像壁画中走出来的仙子,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可估量。”
百姓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
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的确是一件锦上添花的美事,但比“送文化”更重要的是“种文化”。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将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送到基层,大量优质的城市文化资源、精彩的艺术活动被引入了大小乡村。然而,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这类单向、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往往是“来了就热闹、人走茶就凉”,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显著的改变是,除了国有文艺院团之外,这几年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也是如火如荼,从简陋的“原生态”,也变得更加高大上,更注重文化品质与含金量。
关中乡间,百姓们永远离不开高亢激越的秦腔。30多年了,不论春节前后,农忙或农闲,天寒或酷暑,周至县剧团都要把最精湛的秦腔表演送到村民家门口,尽管有时只能在简陋的露天戏台上演出,但一天连演三场、台下观众水泄不通的成就感,是一个县级剧团最大的欣慰。团长孙多祥介绍说:“现在剧团每年演出超过了800场。对一个县剧团来说,谋发展闯新路是第一位的,我们不是守在家门口等戏演,还主动出击找戏演,现在都把市场延伸到陕西、甘肃和宁夏了。”
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不完全统计,全市仅春节期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就达到了120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百万。
新闻推荐
案件审判进村、法律宣传到户。对法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努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法官干警队伍。法官好不好,群众说了算,院长刘群带头走村入户征询群众对法院工作意见。一校一法官,法官护校园成...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