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红喜:带着家人做公益

陕西日报 2015-05-28 18:55 大字

张红喜一家人高兴地捧回“三秦最美家庭”奖状。

 本报记者 屈荔鹏 文/图

张红喜是熊宁爱心促进会发起人,他不仅自己热衷于公益事业,更在他的影响下,带动了家人和周围的同事、朋友一道投身其中。

张红喜:帮助他人是我最大的快乐

“他热情洋溢,用爱温暖他人;他乐善好施,用行动倡导志愿者精神;他总是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他是小人物,却有着大爱心。”认识张红喜的人如此评价他。

张红喜出生在周至县农村,参军戍边,19年多次荣获军功,2006年他转业成为西安市一名普通的公务员。2006年以来,张红喜坚持不懈挖掘和宣传“西安最美女孩”熊宁的事迹,连续创作的纪实文学《感动中国的天使》、少儿版《熊宁的故事》,赢得团中央和省委宣传部的赞誉。他坚持帮扶乾县、周至20多名未成年人,多次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并帮寒门学子圆梦,顺利完成学业;还为家乡群众出行、打工、看病、诉讼提供便利;筹集善款3.6万元救助藏族重病少女索南巴毛,引资22万元援建玉树“熊宁爱心希望小学”,为救援玉树的官兵和热心群众赠送30万元的书籍,先后累计为各类文化教育及希望工程、抗震救灾及社会公益福利等事业吸引、募集善款达数百万元。

张红喜说:“做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也不在于当多大官,而在于能干多大的事,给社会和众人能作多大的贡献。就像《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孙少安那样,尽管人很平凡,但过得很有意义。”

爱人钟华:从反对到坚定的支持者

八年前,张红喜为创作纪实文学《感动中国的天使》,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起初为筹备前期写作所需的材料费、打印费和差旅费,他做通妻子的工作,动用了家里准备买房的数万元积蓄,沿着熊宁的足迹跑陕西、赴青海、进北京,夜以继日,耗费心血,许多人都说他这样犯傻根本不值得,他却根本不在乎。

每当张红喜参加公益活动时,他都试着说服妻子、孩子和他一起去,慢慢的,张红喜的热情和善举打动了妻子钟华。钟华告诉记者,一次丈夫带着她和孩子参加一场义演,她被现场气氛感染,不仅主动捐钱,还把女儿的压岁钱也拿出来捐了。钟华笑着说:“以前周末还爱去逛街、买衣服。现在除了工作和家务外,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带着孩子陪着丈夫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受到张红喜的感染,从反对到力挺再到积极参与,现在的钟华也成了一名公益志愿者,成为丈夫坚定的支持者。2014年,张红喜力推熊宁成为“十年陕西公益影响力人物”;推荐熊宁父母获选海南三亚免费游,组织志愿者发起“妈妈,三秦儿女欢迎您归来”主题活动;开展“纪念熊宁诞生36周年暨爱心促进会筹备活动”,用切实行动传承着大爱情怀。发起成立陕西抗震救灾联盟,为云南鲁甸受灾群众筹集20万元的善款物资。张红喜说:“在这些公益活动中,也少不了妻子的身影。没有妻子的支持,就没有我的这些社会业绩。”

爱女张嘉淼:学校里的公益“小明星”

今年初,张红喜在发给朋友圈的微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今天冒着鹅毛大雪到女儿就读的小学,校园墙报上我带全家学雷锋“大手拉小手,我们都当志愿者”活动照片赫然在目,心里倍感温暖!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他们一家三口和几名志愿者来到位于西安等驾坡村的“蒲公英家园”,与这里的“流动儿童”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系列活动。

在当天的课堂上,张红喜讲完3月5日学雷锋日的来历和志愿者服务的故事后,女儿张嘉淼走上讲台带小朋友领读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课文,她用自己的压岁钱为“流动儿童”买了本子、自动铅笔等学习用品,还把从家里带来的棒棒糖分给小朋友吃,小伙伴们很快就熟悉了,一块玩“水果蹲”“桃花朵朵开”等游戏,孩子们纷纷表示长大也要当一名志愿者。

今年10岁的张嘉淼,从小就跟着爸爸妈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成为一名公益小志愿者,在学校里对于同学们的困难她都十分热心,常常帮助大家。所以同学们都称呼她是“小雷锋”。张红喜说:“我们从小教育孩子,学雷锋不简简单单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三月里的一场风潮,而是一种从平常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孩子不光要知道雷锋精神,还要让她践行雷锋精神,能保持一颗爱心,并乐于帮助他人。”

新闻推荐

月日周至县爱在路上公益志愿团志愿者和西安市爱心人士

7月9日,周至县爱在路上公益志愿团志愿者和西安市爱心人士把2000公斤鲤鱼和100公斤草龟放生到周至县骆峪水库和沙—沙河水街。爱心人士在秦岭北麓大型骆峪水库和以水为主题的关中人文风情旅游风景...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