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的节日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
深情寄语
各界导报是联系委员的纽带,议政建言的窗口,反映各界诉求的平台。 愿各界导报越办越好。
—— —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
与《各界导报》很有缘,6年前来党派工作后开始接触,这份报纸内容很丰富,很有分量。预祝2014年1月报纸改版成功,我们将动员自己的队伍积极投稿,同时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各界导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 —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陕西省委会秘书长马鹏程
汇各界民声,聚八方良言。
——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
记者节来临, 首先对各界导报及记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对你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通过你们的工作,我们的提案、发言和社情民意得以宣传,我们倍受鼓励,希望你报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扩大影响力,发表更多好的作品,取得更大的成绩。
—— —省政协常委、西安市监察局副局长张华俊
与《各界导报》关系一直很密切,报社记者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得知报社2014年改版,我们充满期待。希望改版后报纸更具时代性、时效性、时尚性,也希望通过报道及时将委员的建议和社情民意转变为政府决策。
—— —省政协委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越群
刻在心上的记者情怀
记者部主任刘卫东
18年前,怀揣着梦想,我从关中黄河西岸的一个古老小镇迈进新闻传媒这个圈子,一晃已经18年。“新闻记者"这个称谓成为我的身份烙印,或许又会终极一生。
新闻记者这个社会角色没有多么的高大和特殊,就如同单位门口凉皮肉夹馍店的师傅一样平实无华。不同之处是小吃店师傅用量足味美的小吃招揽食客,新闻记者以敏锐独到的视觉发现新闻并记录呈献给读者。在小吃店师傅心里,短斤少两或者用变质食材会毁坏他苦心经营的营生,而我也深知,作了虚假的新闻有损记者的称谓,诋毁报纸的声誉。
梦想伟大,现实艰辛。 但身为新闻记者的我, 如果没有了梦想, 没有了筑梦、 逐梦的激情和快意, 活着还会有什么滋味? 这是一份刻在心上的情怀,擦抹不掉。 记者节到了,以此自勉。
因为热爱所以无悔
要闻部主任刘杰
光阴如梭,不经意回头间,第14个记者节悄然到来。从事新闻工作14年, 伴随第一个记者节一路走来,若问对这个职业有何感言?我最想说,如果你内心如火,所有的激情都是为了丰满人生。
有人将记者称为“无冕之王",话中藏着尊贵、高人一等的含义。 在我这个“小记者"眼中,从事新闻工作更多的是职业敬畏感。白纸黑字,尺寸天地,守望社会良知,责任二字永远不可或缺。
真正的记者形象是什么?我很喜欢著名记者王克勤的阐述。 他认为,“记者的内心应该像诗人",没有激情,仅靠理性将使记者变得冷漠;“记者的写作应该像史学家",记者必须站在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角度去把握和思考;“记者的作风应该像战士",因为正义公平记者必须冲锋在前。差距是催人进步的标尺。我愿用他的话激励自己前行。
做人以“诚"作文求“真"
特稿部主任张宝勤
从事专业新闻工作27年, 可以说既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许多人用非所学,而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和新闻,从事的是报纸新闻,学与用成一体,工作与事业相重合。不幸的是,在我即将知天命之时,却迎来了新媒体对纸媒的严峻挑战。
要说干记者这么多年的感受,无非两个字:一是“诚",二是“真"。具体地说,“诚"就是做人要讲究诚信、诚心、诚实,“真"就是做新闻要有真意、用真情、求真实。有了这两个字,记者工作的“苦"就变成“甜",“累"也就成为“乐"了。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本报开始了二次创业。 作为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看来我还得用这两个字为报社创造新业绩,为报纸增添新亮点了。
练好一双新闻眼
要闻部记者马雯
2008年,我20岁,离开部队来到各界导报社, 从一名退役军人成为报社实习记者。与部队单一的生活不同,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接触到了社会的不同层面。工作中,我有幸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会议现场、民生话题。从不清楚到逐渐成熟,感谢每次采访的历练与总结,但在新闻这条道路上,我仍是名新兵,需要学习的知识远比想象中多。实践增长经验,经历好过财富。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我要增强记录时下社会变化的使命感、责任心。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仅仅在于忠实地记录事件, 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灵魂与价值判断,能用自己独特的镜头、用自己鲜活的文字为百姓服务。今后,我将寻找更多好的新闻线索,练就发现新闻好眼力这个“看家"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在新闻道路上使自己不断的成长、进步。
为了理想而奔跑
要闻部记者李彦伶
有人说, 今天是一个理想缺乏的年代。但在新闻行业,理想从不欠缺。进入报社以来,我采写不同稿件、体味不同人生,让我感触颇深。今年4月初,我前往周至县就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进行采访。一走进村子就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感动:得知记者采访, 六七名留守老人大清早就从不同的村子赶来等候,留守老人相互诉说着留守生活中的无奈。 留守老人寇志安拉着记者的手说:“在农村像我这样的留守老人有很多, 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真心希望通过你们的呼吁能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 " 随后记者形成了题为《农村留守老人 孤独的“守望者"》的报道,呼吁社会关注留守老人问题。
一次采访,一次感动。 选择了记者,告别了朝九晚五,少了风花雪月,但也经受了更多的感动。 相比同龄人感觉自己是幸运的,我看到了这个社会更真切的变革、百态,这种经历将成为我一生受用的财富。理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生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热爱。为了热爱的新闻事业,我会继续奔跑。
多写好稿件争做好记者
特稿部记者郝彦丰
能在《各界导报》做一名记者,我感觉很荣幸。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受益颇多。尤其是在每周五的评报会上,领导们的谆谆教诲,老编辑、老记者们的殷殷指导,新同仁们的切切发言,让我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现在,我所能做的工作,就是认真完成报社所布置的各项采访任务,积极发现新的报道线索,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扎实学习新闻知识,多写好稿件,争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为报社的明天贡献力量。
坚持新闻梦传递正能量
特稿部记者刘菁
不管走多远,也要坚持心中的梦想。一直很欣赏杨澜和陈鲁豫, 也希望有一天能真正做个大女人,有智慧、有品位、有价值。因为喜爱自由喜欢与人沟通喜欢分享,所以对记者这一职业情有独钟。有缘结识各界导报, 很幸运自己能够融入各界导报记者队伍这个大家庭。虽然进入报社的时间不长,但不管是每周一次的评报还是每一次参加政协活动或者采写社会新闻, 都让我受益匪浅。
记者工作是辛苦的, 又是充满乐趣的, 我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有良知有责任的新闻梦,和各界导报一同前行,传递正能量。
本报总编辑赖甫跃深入洛南县调查采访
为一条新闻标题展开激烈讨论
记者部主任帮助实习记者改写稿件
农高会上争分夺秒写稿忙
充满活力的女记者们
排版人员紧张工作
各界新闻网工作人员即时上传新闻
本版图片由记者滑战林 刘杰 吴强摄
新闻推荐
周至县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位于终南镇豆二村、豆三村、豆四村及豆一村,该区域人口0.87万人,主要作物是粮食、菜豌豆和猕猴桃。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亩,...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