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台》编剧马晓勇: 对家乡的亲切感 想摁也摁不住
正在央视热播的陕剧《装台》中,熟悉的景点、繁华的街道,诱人的美食,亲切的陕普,集中呈现着十三朝古都西安的魅力和变迁,很多观众感叹,这简直就是一部西安的宣传片!近日,记者采访该剧编剧马晓勇时,他坦言:“我是西安人,这是不由自主的”。
改编剧本喜欢做有情节的人物
马晓勇擅长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曾完成《重案六组》等多部家喻户晓的作品,文字风格鲜活有趣,擅长以小人物的视角刻画大时代背景,人物真实、接地气。著名作家陈彦凝练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的小说《装台》,用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描写底层人生活。马晓勇说,“小说让我有上手的冲动”。创作中,“锻炼身体时遇到陈彦老师,进行了比较正式全面的沟通,陈彦老师太忙了。后来还吃过几次羊肉泡馍。”为改写剧本,他特意去观察过一次装台,“但是带有企图地去看就感觉很假。其实小时候在戏班子里长大,看见过很多,就是没有参与过。原来还想进舞美队当个正式工,父亲不太同意。所以基本上仍是凭借过去的了解去写这些人和事”。
“原著我只看了一遍,可能每个编剧理解不同,方式不同,我的理念是看得越多,越不知道怎么改。”改编中,最让马晓勇头疼的是“看过原著的观众也许会发现,在原小说里,作为小说,允许女一号一半就没了,但在影视剧里一半就没了女一号,演员合同怎么签?另外,剧中前几集突出了杨波这个人物,因为作为影视剧男二号他太靠后才出现不合适,还是合同不好签,不能白来不干活”。
《装台》已经播出过半,虽然没有太多的悬念和巨大的矛盾冲突,但仍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对此,马晓勇道出究竟,“这不是一个强情节的戏,人物和情节都要抓得特别好,很难。那就尽量抓人物吧,我个人更看重人物,喜欢做有情节的人物”。剧本差不多是为演员量身打造的,“张嘉益老师大家可能都知道,随着年龄增长他现在身体不如以前,那就找些机会,正好小说里也有类似的情节,把当下的一些情况反过来当做优势来利用,就有了剧中的犯病。闫妮老师自己说过,这部剧真正演了她熟悉的人物和生活”。
回家拍戏工作气氛相当松弛
剧中大量出现的方言美食,发展变迁,深度展现了陕西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是否对陕西元素做了刻意倾斜?马晓勇笑了:“我是陕西人,这是不由自主的。回家拍戏,像看到自己家人一样,那种亲切感,想摁也摁不住。我在西安长大,方言从小就说,要想表现西安的特点,接地气,西安的语言就脱口而出。提倡普通话,也保护地方方言,可以使汉语言更加丰富。汉语得亏(幸亏)有汉字来规范,比如‘垢痂’,可能有人听着不明所以,但看字幕大家都能懂。至于片中的美食,有时是在创作时出去吃了什么,回来顺手就加在作品里”。
《装台》剧组大部分来自西影,“大家都很熟悉,在一起工作气氛相当松驰。”片中,马晓勇还亲自上阵,饰演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黑总一角,他解释并非出于对角色的偏爱,“也想演疤叔,一个是有别的活要做,二来疤叔戏太多,记不住台词。想演诊室大夫,只是那大夫话唠,更记不住词。黑总说什么不说什么都一回事,可以随意发挥,又站那不动,属于置景部门”。
相较原著,剧版《装台》仍然讲着最真实的底层小人物生活,有苦难、有喧闹、有悲凉,但也多了一些轻松、幽默和从容。对此,马晓勇解释说,“现在国家形势这么好,如果只有忧伤,没有笑光是哭,那是创作者的苦肉计。更多的观众需要温馨,电视剧需要更多的人来看,最好是让观众笑着笑着哭了,哭着哭着笑了。这样小说也好卖,剧也有人追。每个人的趣味不一样,能尽量多的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挺好”。
本报记者夏明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康乔娜)记者9日从浐灞生态区获悉,浐灞生态区2021年秋季拟投用学校共10所(含1所扩建),其中小学5所、九年制学校1...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