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连 楼

西安晚报 2019-03-14 00:00 大字

□王世梅

这个冬天我基本是在西安车辆厂的大连楼旧屋度过的。原来的房客退租后,我跟老伴一商量,干脆收拾收拾当我的书屋。房子虽小,暖气还不错。搬走再搬回,时间跨度为16年,中间很少回来。近几个月的进进出出间,让我有了许多回忆和感慨。

户口本和身份证都把这里叫南花园某某楼。但是车辆厂人一直把这里叫大连楼,而且此叫法已传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啦。

时间退回50多年,至我的孩童时代,车辆厂家属区大部分是低矮的平房,好像只有十来座两三层的青砖小楼,其中几栋是职工宿舍楼。革命性的变化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车辆厂十字路口西南角,哗哗哗地矗立起十几座红砖楼,四层高,多是两个单元,每单元每层六户,厨房和自来水都在自己家里,三家共用一个冲水厕所。用现在的眼光看是落后的简易楼,但在当时是货真价实的现代化呢。

紧接着,几百户说话高声又带拐弯儿的人住进了这片楼群。他们是应国家战略布局调整,从渤海边的大连迁过来的。楼群被官方定名为南花园(车辆厂家属区还有北花园、东花园等小区,但其实并无花园),但所有人包括这片楼群的主人,都把这一带叫大连楼。

大连楼的“横空出世”,给车辆厂带来的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用现在话说,那就是一个新的文化圈呀。大连人家庭普遍孩子多,为此原来的子弟小学一分为二,分别叫铁一小、铁二小。大连楼几百户人家穿衣吃饭乃至说话做事,都与车辆厂老户中的北花园河南帮、东花园(也叫东工地)山东帮差异明显。大连人来后,排队买东西的人多了,我们天不亮去粮店排队买红薯,他们也来排队,非说是买地瓜。他们家里地板不用条帚扫,是用抹布擦,饭锅都很大,小饭桌摆到大床上。

工厂文化的特点就是融合能力强。没过几年,大连楼的大人和小孩就同车辆厂其他人一样,开始共同经历阶级斗争、上山下乡的洗礼。再往后的诸多变革中,大连人和车辆厂的其他人成了掰不开的“命运共同体”,一起承受着社会环境的起起伏伏,那片楼群也默默见证着这些人的喜怒哀乐。

上世纪70年代,因为车辆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北花园又陆续盖起几座楼,大连楼的住户们开始腾旧换新,1977年,我家由此得到机会搬到了大连楼。小屋一间半,27平方米,但对我家来说已是升级换代了,因为我家原来住在东工地一间土房子中,房子小不说,老鼠打洞也叫人烦恼而又无计可施。

邻居们爽朗、朴实、嗓门大。那个时候家家砌灶台(我们叫地火),烧锯末,厨房窄小,一到做饭时要开着屋门,呼哒呼哒的风箱声此起彼伏。夏天太热时,家家睡觉也得敞着门,呼噜声都能彼此分享。楼群中心空地开了一个菜市场,由此十几栋楼的主妇们几乎天天见面。

倏忽间,我家在这里度过了20多个春秋。我在这里迎娶了媳妇,有了儿子,两个妹妹相继在这里出嫁,后来儿子又在这里考上大学。虽然我在十多公里外的市内工作,也分到了更宽敞的住房,但是我和媳妇都把这里当正式的家,哪怕我工作再忙累,每天都尽可能回到这里来。

那些年里,大连楼也有变化。楼房做了加固改造;家家的地火早已拆掉,又安装了暖气和闭路电视;那片曾经的菜市场改成了自行车棚。我家也做了简单装修,更换上铝合金门窗。原来这片楼群没有围墙,后来变成了封闭的小区,只能从北边一个口出入。最早的“原住民”大半陆续乔迁新居,有些是工厂家属区调大房,也有些就近自购了新房,旧房空置或出租,我家属于这种情况。

但还是有相当多的老户一直住在这里。相邻楼下的一户,父母从大连迁来就住这里,后来两位老人离世,已经60岁的儿子继续居住,掐指一算,他们家居此已经超过半个世纪。

岁月静好中,人们往往不留意它的停滞剥蚀作用。而再次贴近,我才真切地感到,大连楼衰老了,凄冷了。老户原有的木门窗已是斑驳油腻,楼下配建的储物小房多被废弃,水泥房顶竟长出两三米高的小树。路面破损坑洼,春夏院里杂草丛生,老杨树有些已倾斜或枯死。原来满楼的大连话,现在只能偶尔听到几句,而且不纯正。家家人口变得稀少,习惯于门户紧闭,晚上静得吓人。

我待在这个旧楼的小屋中,时不时望望窗外,有时又下楼到院子里走走,钻进犄角旮旯瞅瞅。半敞式楼道里好像还回荡着母亲喊儿子吃饭的声音;楼前那一小片水泥平地上,仿佛老大爷还仰靠躺椅上注视着匆匆的过往人群;粗壮但已经倾斜的老杨树下,似乎还能听到几位邻家大姐乘凉织毛衣时的窃窃私语;我家已废弃的小房墙上,还能看到40多年前粘贴的旧报纸残片,那是前任房主1976年为避地震暂时栖身的痕迹。

我曾想把搬回大连楼解读为自己的恋旧回归,岂不知这里已物是人非了。大连楼和西邻的百余户旧私房,在周围新建高楼对比下更显寒酸破败;楼群内虽没生气,但围墙外的建章路上车水马龙,嘈杂声彻夜不息;晚上寂寞黑暗的楼缝中,你若抬头,就会被万象城密集强烈的霓虹灯光炫花眼。

前几天儿子来这里,牵着他7岁儿子的手指着天井说,当年爸爸夏天就从这里爬上楼顶睡觉;奶奶也抢着对孙子说,你爸4岁多就能一大早下楼给我们买肉夹馍啦!回忆起这些,大家都满脸兴奋。但是我们知道,这些都已成过往。这里的房舍和这里的生活正在老去。

作者单位:华商报社

新闻推荐

刘生荣代表建议: 在城市“重心”区域建设火车站

■特派记者康乔娜近年来,为解决城市用地不足,以及市区内交通拥堵问题。国内主要城市纷纷把火车站、机场、港口设在...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